寒冰看到刘半农的《“她”字问题》后,当天就写下来《续论》一文进行回应,并在1920年8月12日刊登于《学灯》上 。在这篇文章中,寒冰从几个方面对刘半农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造字借字,必须三要素:第一音符,第二便利,第三不勉强”,若按刘半农造字改音的办法,“她字音不能表字,音符的作用失了;用口读不得,不便利了;只就译文的便利,及分为‘强式弱式’两方面着想,太勉强了”,因此寒冰认为“她字无论如何都是要不得的” 。
1920年的9月4日,刘半农在伦敦创作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诗歌的创作是以其留学英伦为背景的 。刘半农将个人的思乡感情与对祖国的怀念之情编织在一起,写出了以“她”为物件的情诗 。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23年的《晨报副刊》上,诗名叫《情歌》 。但这并非是刘半农自己投稿,因为在该诗的“后记”中是署名为“洪熙”,并说道:“我想远在异邦的刘先生,或者不至于见怪罢” 。而这位洪熙俨然对于该诗有自己的理解,其写道:“这诗的格调意境,在新诗界为不可多得的作品 。我自失恋以来,几乎没有一日不背诵他 。现在特地抄出来发表,介绍给国内的失恋青年 。”
实际上,刘半农还是很“见怪”的,这不是因为洪熙擅自发表他的诗,而是理解错了其诗的含义 。因此,在1926年6月刘半农出版他的白话诗集《扬鞭集》时,将这首诗命名为《教我如何不想她》 。显然,刘半农并不将该诗视为“情诗”,而是将其作为思念祖国的情感表达 。
在这首诗中,刘半农将“她”字贯穿全篇,音律和谐,优美流畅,让人感觉到原来用这个新“造”的而且引起广泛争议的“她”字,也能创作出这么好的诗歌 。英国伦敦的许多留学生都为刘半农的诗所感动,众生吟诵 。后来,主攻语言学的赵元任还专门为这首诗歌谱写了乐曲 。从此,《教我如何不想她》不胫而走,广为流传,“她”字也被更多的人熟识和接受 。
“她”字的认同及流行
在“她”字被认同的过程中,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就是“伊”字 。前文我们说过,在古代“伊”字也做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原本在使用上没有性别上的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伊”字的指代范围逐渐缩小,在“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中,“伊”专用指女性 。
比如1919年,周作人与钱玄同在通信中约定采用“伊”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鲁迅在1922年写《呐喊·自序》时,也是使用“伊”字 。语言学家陈望道也主张采用“伊”,不采用“她”,并且提出了具体理由:“(一)‘她’是新造的字,铅字尽须新铸,印刷稍有不便 。(二)‘她’读作‘他’,口里仍无分别;读作‘伊’,何如径用‘伊’ 。”同时指出采用“伊”字的缘由:“1.‘伊’是原有的字;2.‘伊’同口语‘其’相近;3.将某身身次代名词缩小范围,很有历史上的根据 。因此,我就采用‘伊’,不采用‘她’ 。”
在1919—1922年间,茅盾、冰心、李大钊、刘大白、黎锦熙等众多文学界、语言界、舆论界活跃人物也都使用“伊”字 。
刘半农指出:“‘伊’与‘他’声音是分别得清楚了,却还有几处不如‘她’:一、口语中用‘伊’字当第三位代词的,地域很小,难求普遍;二、‘伊’字的形式,表现女性,没有‘她’字明白;三、‘伊’字偏近文言,用于白话中,有些不伦不类 。所以,最好是就用‘她’字,却在声音上略略改变一点 。”
1920年,陈望道、沈玄庐、李汉俊等人开始主张第三人称代词分化 。刘半农:“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还应当另造一字,以代无生物 。”
“他、她、牠”代词系统的建立,对“她”字的认同与流行极为重要 。
1921年1月,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文学刊物之一《小说月报》进行改革,开始引导“她”的潮流 。茅盾、冰心、叶圣陶等知名作家都陆续改用“她”字 。
随着国语运动的不断发展,“她”字被纳入到了国语运动之中 。中华书局1923年底出版的《国语普通词典》中,居然用“她”来解释“伊”字,从而赋予前者一个更普遍的地位 。
1924年前后,社会上对“她”字的认同明显增强 。鲁迅在1924年2月写的小说《祝福》中,已经使用了“她”字,比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 。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 。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
推荐阅读
- 女生给你发112 13921是什么意思
- wifi怎么登录认证 wlan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举字部首是点 举的部首是什么
- 葡萄干保质期一般是几年
- 鳕鱼蒸多长时间
- 熬的草莓酱吃起来有怪味是怎么回事
- 生鸡蛋摇晃里面有晃动是不是坏了
- 曼地亚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的区别,曼地亚红豆杉好还是南方的红豆杉珍贵?
- 宿根福禄考花几月种植,宿根福禄考是多年生吗
- 浏览器无法打开网页是什么原因 浏览器显示不正常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