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如何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如何赏析

文章插图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如何赏析】1、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 , 渔梁渡头争渡喧 。
人随沙岸向江村 , 余亦乘舟归鹿门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惟有幽人自来去 。
2、注释
鹿门:山名 , 在襄阳 。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
渔梁:洲名 , 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 , 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
余:我 。
开烟树:指月光下 , 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
庞公:庞德公 , 东汉襄阳人 , 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 , 拒绝后 , 携妻登鹿门山采药 , 一去不回 。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
幽人:隐居者 , 诗人自称 。
3、译文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 , 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 , 喧闹不已 。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 , 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 , 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 , 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
4、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 , 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 , 诗人去鹿门 , 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 , 夜登鹿门山的情景 ,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 , 岩壁门外 , 松径寂寥 , 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 , 与尘世隔绝 , 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
“山寺钟鸣昼已昏 , 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
首句写白昼已尽 , 黄昏降临 , 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 , 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 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 , 次句却表现喧嚣 , 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 , 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
第二联 , 前句承“渔梁”诗意 , 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 , 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 , 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 , 这又是一个比衬 , 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
“鹿门月照开烟树 , 忽到庞公栖隐处 。”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 , 朦胧而迷离 , 山月一出 , 清光朗照 , 暮雾竟消 , 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 , 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 , 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 , 亲切的体验 , 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 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 , 至于忘乎所以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 , 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 , 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 , 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
“岩扉松径长寂寥 , 惟有幽人自来去 。”中这“幽人” , 既指庞德公 , 也是自况 , 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 , 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 , 柴扉半掩 , 松径之下 , 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 , 唯有禽鸟山林为伴 , 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 , 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 , 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 , 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 , 于平淡中见其优美 , 真实 。显然 ,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 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 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 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