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静是指什么意思,悠闲贞静啥意思

大家好,关于贞静是指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悠闲贞静啥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1《诗经?邶风?静女》解读陈一平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诗经?邶风?静女》解读
陈一平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当代学者一般都认同,这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情诗,属于“国风”中的“邶风” 。但很多人不太注意这个“邶风”,或仅说明是十五国风之一而已 。其实,了解“邶风”的来龙去脉,对理解《静女》是有帮助的 。邶是西周初年的一个诸侯国 。周武王灭商后,令纣王之子武庚在商都城朝歌管理商遗民 。为了防备武庚,封管叔在朝歌之东的卫国,封蔡叔在朝歌之西的鄘国,封霍叔在朝歌之北的邶国 。几年后武王去世了,成王即位,周公摄政,管叔、蔡叔联合武庚反叛 。于是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贬逐蔡叔、霍叔,封康叔于卫,并将邶、鄘之地并入卫,天下乃定 。邶成为西周存国时间最短的诸侯国 。在《诗经》编撰的时候,邶、鄘早已不存在,为什么还要保留邶风、鄘风呢?直接叫卫风不就得了吗?事实上在先秦人们往往是邶鄘卫并称的 。之所以保留邶风、鄘风,大概是为了保存这段历史的记忆,尊重武王分封邶鄘卫的决策 。由于邶地原为商统治中心地区,所以邶风保留较多周礼乐制度形成之前的原始风俗,保留了较多的情歌 。又由于周公东征后加强了卫地的礼乐管治,所以邶鄘卫的诗有明显的礼教不断强化的演变轨迹 。诗歌篇幅不长,文字也不艰涩,意蕴却非常丰富 。
先看《静女》这个标题 。“静女”是对诗歌女主人公的称谓,诗中两次出现 。向来对“静女”的解释没有太大的分歧 。毛传说:“静,贞静也 。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 。”朱熹说:“静,闲雅之意 。”今人高亨《诗经今注》也说:“静,贞静,不轻佻 。”或以为静通靖,善也 。《广雅》:“静女亦当读靖,谓善女 。”马瑞辰及今人程俊英等皆从此说 。金启华等主编《诗经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则说:“静:文静温柔 。”这些解释,不管是贞静、闲雅、文静温柔还是善女、淑女,都兼指内在美和外在美而言 。当代有人用对女子的时髦称谓“靓女”对译,说静女就是靓女 。这种说法似乎不妥 。“靓女”主要是指相貌美丽,偏指女子的外在美而言 。而传统的解释更符合诗的本意 。所以“静女”可以解释为淑女,不宜对译为靓女 。
有人说:在《诗经》那个礼教森严的年代,女主人公违反礼法规定,与情郎在城墙角落幽会,怎么也说不上“贞静” 。而从诗的描写看,主人公活泼调皮,似乎也与文静不搭边 。为什么《诗经》用“静女”(淑女)来称谓热恋中的女主人公呢?
首先,《诗经》作品产生的时代并不是礼教森严的年代 。《诗经》作品产生的时间跨度很长,有些作品产生于礼教制度形成之前,有些产生于礼教初始的时候,有些则产生于礼教比较严格之时 。如前所说,《静女》应该是产生于礼教制度形成之前或是礼教形成之初的情歌,自然未受礼教束缚,而表现得热情奔放 。《诗经》作品产生的地域很辽阔,有周民族统治中心地区,有边远地区,也有非周民族控制的地区 。统治中心区的诗歌受礼教影响大,而其他地区影响小 。《静女》产生之时,邶还不是周统治中心地区,受礼教影响自然就小 。《诗经》作品来源很广泛,原作者群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贵族,也有平民 。在那个时代,礼教对贵族影响大,而对下层民众的影响小,故有“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之说 。《静女》的原作者及主人公的身份虽难以确定,但不会是很显赫的贵族,所以受礼教的束缚就小 。
其次,《诗经》时代对女子的赞美都是兼具内在美和外在美的 。如《诗经》开篇的《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称恋爱女主人公为“淑女” 。《毛传》《诗集传》皆云“淑,善也” 。形容淑女的“窈窕”一词,也是兼指内在美和外在美,扬雄《方言》曰“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陆德明《经典释文》引王肃曰“善心为窈,美容为窕”推而广之,中国古代民间诗歌赞颂美人,都强调兼具外貌美和心灵美 。如汉乐府《陌上桑》赞美罗敷一定忘不了赞扬她勤劳、热爱劳动:“罗敷喜(一本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孔雀东南飞》赞美刘兰芝“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外貌的同时,也表扬她“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的妇德 。这正是民间文艺一种理想化的表现手法:作者心仪的主人公一定是最理想的,外貌是最美的,品德也是更好的 。所以,《诗经》的作者用“静女”(淑女)来称谓热恋中女主人公就容易理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