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板书设计,滕王阁序板书设计PPT( 六 )


三、 讲解几个实、虚词的用法(见课后练习)
故 尽 属 即
四、 作业:课后练习二、三
教后记: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1、常见句式分析
2、文章分析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常见句式分析
教学难点:文章分析
教学 *** :讲析、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一、 述宾主之美
二、 绘山川之美
三、 写宴会盛况
四、 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4《滕王阁序》王勃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
3.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
过程与 *** :
通过读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研究、形象描述,体会骈文特点 。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 。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 。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 。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结构图:
二、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之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突出人杰地灵 。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 。(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 。(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 。(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 。(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
如 “流丹”,“耸翠”,“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写尽九月之景” 。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 。千古绝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