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二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电子课本 高中二年级实用语文人教版教案上册( 十 )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
(二)预习检查 。
(三)导入新课 。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
(五)解题 。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____”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
l.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
第一组:通假字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 。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 。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
(2)木直中绳,____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___”和“为”是两个动词,“___”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 。“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 。“绝”是会意字,从“___”,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 。“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 。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 。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 。“强”读___,坚硬的意思 。“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 。“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 。“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