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 。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
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
4.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
方式同前 。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揖”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 。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
(九)诵读第3段 。
1.诵读的准备 。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后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 。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 。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
提示学生: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
(十)总结全文 。
1.思想内容 。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 。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___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 。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2.设喻的运用 。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 。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
3.对举的运用 。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
讨论对举的作用 。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 。(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
推荐阅读
- 二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必考题 不会区分的孩子看过来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参阅教案整理
- 2020年南宁市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计划 南宁市2020年高中招生人数
- 化学高中零基础怎么补化学 化学高中零基础怎么补
- 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 欲穷千里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年级 欲穷千里目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汉家寨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 汉家寨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 准备去英国读高中,我看学校的住宿有寄宿制和走读制,我想问问有说明区别?哪一个更好?
- 放鹤亭记高三下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