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教案 人教高一上历史教案( 六 )


如果说生活中离不开历史,那我也是在瞎吹 。但是,让历史来帮助你提高生活的品位,这是可能的 。去年我儿子的历史课也是我上的,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他对我说:听你讲希特勒、本拉登,唾沫横飞、眉飞色舞的样子,可是有同学在下面打听“希特勒是男的还是女的”、“本拉登谁?”我绝倒,完全超出了我想象力的极限 。我想,这样下去今后连报纸都看不懂,这样的精神生活还有什么品位可言?想起来,这个事也不能全怪学生,这正是应试教育的祸害!讲到看报纸,我昨天在《报刊文摘》上看到一幅漫画:两个人,面对面,站着的是“商”人,坐在沙发上的是当官的“官”人,这漫画要讽刺的是“官商勾结的权钱交易”现象,两人都有“贡献”的名分,商人把“献”字中的“羊”献给官人,而官人则把“贡”字里的“贝”换给商人 。领会这幅漫画的主旨,需要对“贝”的寓意作历史的解释,如果你不知道“贝”代表“币”而只是以为官人给商人的是“贝壳”,这种解读就是对牛弹琴 。
(2)打开国际视野 。
高中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第二个意义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有国际的视野 。要说当今时代“世界是平的”,这个“平”字只能代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回顾世界近现代史,西方曾经在军事上、经济上征服了全球,但是其在政治上尤其在文化上的“普世化”目标远未实现 。以当今全球文明分布而言,粗略地说有欧美的-教世界、中东的伊斯兰教世界和远东的儒家世界这三大文明圈 。譬如在中国的节日中,圣诞节终究不能取代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在我们心中的情结 。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鼓舞下,这个“地球村”里的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力度都在空前地膨胀 。文明与文明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漠视这个差异就可能带来傲慢与偏见 。其中,文明与野蛮是有相对性的,各种禁忌也五花八门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里,需要通过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历史,来促进文明相互的对话进而促进和谐世界的形成 。如:《文明与野蛮》这本名著里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西方人的观念中对着人吐痰是一种侮辱人格的不文明行为,但是在太平洋土人那里这恰恰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小孩出生后还得经过一个将这个小孩从“动物”到“人”的身份转换(类似西方“洗礼”)的仪式,这个仪式就是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对着小孩的面门连吐三痰 。可见,这个吐痰,是神圣的、文明的,只有有资格的人才有资格吐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如何看待“纹身”,在中国和西方两种语境里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上周我看到报纸上说日本人嫌我们中国游客不文明 。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出国游的人越来越多 。外国人对此是“又爱又怨”:一方面很欢迎中国人去,因为中国富人挥金如土,“血拼”购物,
商机多多;另一方面又抱怨中国人“文明素质差”,高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等等 。有些地方甚至还专门用中文提示一些文明规范,这简直就是对我们中国人的歧视和侮辱 。自我反思一下,中国人身上那种不文明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比80年代初日本人刚富起来时的情况更厉害 。不过,我这里要说的是日本人这次嫌中国人“不文明”的地方是中国人喜欢在大便后把用过的手纸扔到垃圾桶里以至于那股沼气把清洁工人给熏出来?这倒奇怪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文明规范标准这种行为无可挑剔了,要我到日本去的话,即使平时养成了手纸随冲的“陋习”而为了不至于坍中国人的台我也会把手纸扔到垃圾桶里去的 。可见,中国人和日本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文明标准和生活习惯是不同的,日本人不应该有“意见”而应该有“建议” 。再举个例子 。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跨国公司的商品倾销全球,这里面就有一个研究各个市场区域文化习俗与禁忌的问题,所以许多跨国公司不仅有技术开发的部门,还有研究文化的顾问 。如有一种轿车,叫“血佛来”,它的标签是“+”,我的几个朋友就说这车性价比不错,就是这个标签看起来有点像救护车,买的话心理有障碍 。事实上,街面上这个车还是挺多的,说明它确实优质,但是如果不是这个标签,肯定会卖的更好 。有的时候,商品本身的质量很高,但是如果包装盒弄得像骨灰盒那样,想想看买的人肯定大打折扣 。值得提醒的是,今天的中国还没到发达的程度,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没有那么多跨国公司可言,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也就是正当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候,为了打造中国的国际品牌,在强调科技创新的同时,不可以忘记了文化的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