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历史教案 人教高一上历史教案( 七 )


(3)培养民族精神 。
高中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第三个意义是:民族精神的培养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是平的,但世界并不太平 。尤其是如果大家注意了近期的国际新闻,可以发现我们中国周边的形势还比较险恶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强国,总是抱着打压潜在竞争对手的心态,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它把全球战略的重心调整到了远东和西太平洋地区,目的就是要防范和围堵中国,把中国的军事影响力困死在所谓“第一岛链”之内 。北起蒙古,东有日本和韩国,联络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再加上印度和借助于“反恐”战争把军事基地渗透到中亚这个中国的“后院”……在这种形势下,需要振奋中国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在这个意义上,当今中国那些贪官污吏就是民族的败类、历史的罪人,他们作为中国的“精英”、“栋梁”却在涣散民族精神!通过历史教育,感受中国古代的“辉煌”,反思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屈辱以及我们的先辈为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而走过的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艰难历程,可以增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历史教育,感受世界历史时代脉动,反思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浪潮以及现代性转型的历史进程,可以哺育我们这一代人的现代意识和公民意识 。所以,今天通过高中历史教育所要培养的民族精神,既有情感的成分,也有理性的成分 。这种民族精神,既不是德国希特勒时期那种狂热的祸害他人的国家主义,也不是义和团式的盲目排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 。总之 。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一代能以国际视野为前提、以实现国际正义与和平为目标、以维护民族正当利益为实质的中国人 。
当今中国学界,存在着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 。今年3月爆出汪晖抄袭案,7月又爆出朱学勤抄袭案,这两个人作为这两派的领军人物,社会上对这两个案例的热议超出了学术争议的范畴,两帮人各抓住了当今中国局面中的一个方面,在那里意气用事情绪化对立地斗气 。我认为,两者的学术分歧反映着当人们面对现实世界和现实中国时对一系列矛盾和困局所进行的不同思考,但是他们之间本来应该在多元共存的对话中相互滋养 。而时下这种非理性的恶斗,我认为是我们这个民族尚不成熟的表现 。
(4)熏陶人文精神 。
高中历史教育的第四个意义是:人文精神的熏陶 。简单地说,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求生存谋发展的历史 。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实际上就是人性结构的展现及其在社会性层面上不断博弈的过程 。这是我们阅读历史内容的基本的人文立场 。
三、如何学好历史:
下面讲一下如何学好历史 。
1、学习态度要端正 。
首先是学习态度端正 。上述那么多历史教育的意义,不是白说的 。
2、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第二层意思,就是要有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 。但是,历史也可以使人弱智,先前那种死记硬背即“背多分”的学习方法,就是一种可以使人越读越弱智的方法 。那么,历史何以使人明智呢?关键在于有没有历史思维品质:在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进行综合性、宏观性、辩证性思考的思维方式 。在这里,我们可以列举常人认知倾向中的三个陷阱:第一种是“自我中心”,这是儿童的思维方式 。自己是圆心,围绕一圈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就知道这些人跟自己的关系,但是搞不清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每个人都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哪一天你克服了这种思维方式你就是走向成熟了 。然而,就大多数成年人而言,这种自我中心的认知方式依然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儿童时代是囿于生理的局限,那么成年时代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卫 。每个人,爱己胜过爱别人,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找许多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反之则往往把取得成功的功劳归集在自己的不凡 。如此等等,所以“认识你自己”远比客观地认识别人和认识客观世界更难,因为这里面存在着心理因素的作怪 。第二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沉浸于眼前微观的东西,只“入其微”而不能“出其宏” 。举个例子 。写书的人,开写的时候心里是一个总体思路的,但是意思得一句话一句话地表达出来啊,这样他必须得布局一下,哪个先写哪个后写 。但是作为读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每一页都弄得滚瓜烂熟,就是没能概括到作者的总体思路上去,这样就无以把握作者思想的真髓 。第三种是“线型思维”,见风就是雨,一根筋式的因果推理 。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视野狭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