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考什么 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考题( 三 )


“月是故乡明 。”学生很干脆地答道 。
“不该这么回答 。”教师有点急了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学生回答的语气显得不自信了 , 他抬头一看老师已是满脸阴云 , 连忙换了个答案:“月亮走我也走 。”
“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 , 而且不能带月字 。”教师继续启发道 。
“深情 。”学生嗫嚅道 。
好在此时有学生接口叫做“乡愁” , 教师才如释重负 。
【说明】
本课执教的教师是参加新课标准骨干培训的教师 , 开设的是一堂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的实验课 , 课前教师作了精心的准备 , 叫起来的学生也是语文尖子生 , 但结果开篇就让教师傻了眼 。在课后总结中 , 这位老师抱怨道:“在别的班试教时 , 导入根本不成问题 , 没想到这位学生如此不配合 , 我已经多方引导 , 可他就是启而不发 , 害我浪费三分钟 , 差一点连教学计划都完不成 。”
我们问他 , 为什么不马上砍掉这个开头 , 他说:“这可不行 , 都是实现设计好的 , 否则就不完整也不新颖了 。”
读完材料 , 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题 , 接着分析材料并对能够体现或者违背新课标理论的相关表述进行圈点勾画 , 接着运用理论知识结合材料组织语言进行作答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导入环节 , 显然是不成功的 。这位老师还是在以传统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 , 没有改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 , 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主导性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面对突发状况 , 要灵活处理 , 不打压学生的积极性 , 这样才能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 , 可以说这个导入违背了这一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最后组织语言作答如下:
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该案例中老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与答案不一致时 , 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
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该案例中该老师没有启发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与把握 , 而是一味地只关注教师个人的教学任务 , 忽略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
③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 , 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该案例中学生对于老师的着急、生气 , 学生显得不自信、慌乱 , 这就违反了这一新课标理念 。
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案例中 , 这位老师在情急之下 , 给出了更为明显的答案提示“两个字”“不能带月字” , 这是一种违反新理念的引导 。
⑤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往往是多元的 , 我们在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案例中 , 这位老师没有意识到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人 , 他们对于不同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理解 , “答案”不应该是固定的单一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