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数学家热尔曼证明:如果p是一个奇素数 , 使得2p+1也是素数 , 那么对于p , 费马大定理的第一种情形成立;勒让德推广了热尔曼的结果 , 证明:如果p是素数 , 使4p+1 , 8p+1 , l0p+1 , 14p+1 , 16p+1之一也是素数 , 则对于p , 费马大定理的第一种情形成立 。这实际上已经证明了对于所有素数p<l00 , 费马大定理的第一种情形成立 。
德国数学家库默尔则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费马大定理 , 他引入理想数和分圆数 , 开创理想数论 , 他把素数分为正则素数和非正则素数两部分 。他证明 , 对于正则素数 , 费马大定理成立 。以100之内的奇素数为例 , 共有24个 , 除37 , 59 , 67外都是正则素数 。1844年 , 库默尔证明了对于它们费马大定理成立 。那么素数中到底有多少正则素数呢?这一问题却长期未得到解决 。1915年 , 卡利茨证明非正则素数有无穷多 , 对于非正则素数怎么处理呢?还得回到一个一个证明的老路上来 。1857年库默尔证明对于p=59 , 67 , 费马大定理成立;1892年米里曼诺夫(D.Mirimanoff)证明对p=37费马大定理成立 。电子计算机出现并广泛应用之后 , 对非正则素数情形的证明取得了新的进展:1978年证明 , 对125000以内的非正则素数 , 费马大定理成立;1987年这一上限推进到1500001992年更推进到1000000 。由于库默尔第一次“成批地”证明了定理的成立 。人们视之为费马大定理证明的一次重大突破 。1857年 , 他获得巴黎科学院的金质奖章 。
对于第一种情形 , 进展更快一些 。如1948年 , 日本的森岛太郎等证明对于P<57×109 , 第一种情形成立 。1983年 , 人们证明了对于当时已知的最大的素数p=286243-1 , 第一种情形成立 。1985年 , 英国的希斯-布朗(R.Heath-Brown)证明:存在无穷个素数p , 使第一种情形成立 。
前人直接证明费马大定理的努力取得了许多成果 , 并促进了一些数学分支的发展 , 但离定理的证明 , 无疑还有遥远的距离 。怎么办呢?按数学家解决问题的传统 , 就是要作变换—把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或易于解决的领域的“新”问题 。
一个转化方向是把问题具体化 , 就是建立一个可由要证的命题推导出来的新命题(从逻辑的角度看 , 是要证命题的必要条件) 。一般地 , 更具体的命题比原命题容易证明 , 如果证明了这个新命题 , 则把对原命题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如果反驳了这个新命题 , 那就直接反驳了原命题:必要条件不成立的命题不成立 。
具体化的方式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1909年 , 威费里希(A.Wieferich)证明 , 如果对指数p , 费马大定理的第一种情形不成立 , 则p2可以整除2p-1-1 。经过寻找 , 在3×109以下只有p=1093和p=3511满足这一条件 , 但这两个素数均已直接验证满足费马大定理 。这实际上就证明了 , 对30亿以内的所有素数 , 第一种情形都成立 。20世纪80年代人们更证明了费马大定理若有反例 , 即存在正整数x , y , z , 当n>2时 , 使
xn+yn=zn
成立 , 则n>101800000 。
另一个转化方向是使问题抽象化 , 就是建立一个可由之推导出要证明的命题的“新”命题(从逻辑的角度看 , 是要证命题的充分条件) 。一般地说 , 更抽象的命题更难证明 , 但是一旦证明了 , 就能立即推出要证的命题 , 并且还能得出许多别的结果来 。
抽象化的一个结果就是求解丢番图方程 , 方程(5)不过是丢番图方程的一个特例 。经过一种代数几何学的转化 , 人们把丢番图方程的解与代数曲线上的有理点(坐标都是有理数的点)联系起来了 。
对于平面中的一条曲线 , 人们首先注意到的一个数值不变量是它的次数 , 即定义这条曲线的方程的次数 。次数为一次、二次的曲线都是有理曲线(在代数几何中 , 它们与直线同构) , 它们主要是解析几何的研究对象 。代数几何是从19世纪上半叶关于三次或更高次的平面曲线的研究开始的 。
推荐阅读
- 属兔几日出生大富大贵 什么时辰出生命苦?
- 饱满近义词是什么 标准答案
- 尿酸正常值是多少
- 99年八月一日是多少岁
- 断供是什么意思
- 华为充电线颜色代表什么意思
- 忘崽糖是什么梗
- 耳沟是指哪个部位
- 苹果电话怎么看是不是全新的
- 属龙的双子座女和什么属相最配,属龙的双子座女跟那星座个适合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