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明――司马懿的博弈中,孔明了解双方的局势,制造空城假象的目的就是让司马懿感到进攻有较大的失败的可能 。如果我们用概率论的术语来说,诸葛亮的做法是加大司马懿对进攻失败的主观概率 。此时,在司马懿看来,进攻失败的可能性较大,而退兵的期望效用大于进攻的期望效用 。即:司马懿认为进攻的期望效用低于退兵的效用 。诸葛亮惟有通过这个办法,才能让司马懿退兵 。
司马懿想,诸葛亮一生谨慎,不做险事,只有设定埋伏才可能如此镇定自若,焚香操琴 。此时,司马懿觉得“退”比“进攻”更合理,或者说期望效用更大 。于是后军变前军,前军变后军,后退而去 。结果是诸葛亮得以逃脱 。
司马懿对局势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对诸葛亮的判断是基于以前的认识,这就是“归纳法” 。
空城计博弈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曹操与诸葛亮的华容道博弈就是一个完全信息博弈 。
曹操亲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破曹,曹军大败 。曹操引兵而逃 。经过一路厮杀,来到一处,军士报:前方有两条道路,请问丞相走哪条路?曹操问:哪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 。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多里 。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狼烟,大路并无动静 。曹操叫走华容道 。诸将问: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放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 。吾已料定,偏不教中他计 。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 。遂曹兵走华容道 。但关羽依着诸葛亮的妙计在华容道等着曹操,于是关羽上演了一场“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捉放曹的义举 。逃过华容道大难,曹操只剩二十七骑?选
在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这一华容道博弈中,曹操的策略是在走华容道还是走大路之间进行选择,而诸葛亮派关羽埋伏时,要在埋伏在大路还是埋伏在通往华容道的小路之间进行选择 。
这个博弈如同猜硬币的游戏一样,是一“零和博弈” 。双方对博弈有完全的信息,各种策略下的博弈支付是公共知识 。但双方无法知道对方的策略选择,而只能进行猜测 。曹操要选择走诸葛亮的军队不在的路,这是他的最优的结果 。而诸葛亮的最优结果是埋伏在曹操要走的路上 。
诸葛亮制造埋伏在大路的假象,其实则派关羽埋伏在小路 。这里关键是谁能真正猜到对方的策略,谁就是赢家 。诸葛亮胜曹操一筹 。博弈结果是:曹操选择了走华容道,结果被抓;关羽在华容道守候,抓住了曹操 。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的主要内容:
魏国以司马懿领军进攻街亭,蜀相诸葛亮命马谡驻守失利 。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此时西城乃空城,兵卒寥寥,孔明心生一计,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每个门派几个兵士扮作平民扫街 。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退兵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
扩展资料:
“空城计”,诸葛亮当时运用的非常成功,他的对手司马懿那样身经百战的人,都被诸葛亮轻易欺骗 。最后,因为拿捏不准城中士兵,司马懿不得不撤兵 。诸葛亮用他的勇气和谋略,保住了城内所有人 。
诸葛亮的计划是让士兵送粮食到外城,而大部分精锐士兵都离开城去送粮食了,城内只有百姓和一些伤兵残兵 。结果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司马懿领着十几万精兵要攻城 。
诸葛亮随机应变,留了两个士兵守着城门打扫卫生,而自己则带着两书童,悠闲的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来了以后,诸葛亮和他悠闲的对话 。司马懿见状,不敢进城,怕城内埋伏 。
因为这个担忧,让司马懿退了兵 。司马懿在死前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他在魏处事多年,别人对他都有防备 。因为司马懿在魏,并不是一帆风顺 。因为他很有才能,曹丕重用他,而到了曹睿却因为诸葛亮,他和皇帝产生了间隙,开始不被重用 。
要不是诸葛亮伐魏,曹魏上下又没有人可以抵挡他 。司马懿肯定是不会被重用的,所以他也明白他自己这次会被重用,都是因为诸葛亮的原因 。如果没有了诸葛亮,司马懿就不会再被为皇帝重用,也就说只有诸葛亮留着,司马懿才有可能继续被重用 。
所以,司马懿可能明知道诸葛亮这空城计是缓兵之计,但是他却并没有灭他 。宁愿自己背上失败的名声,也没有灭诸葛亮,就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而考虑 。
推荐阅读
- 逢入京使 翻译及原文 逢入使京翻译全文
- 中国成语故事 空城计
- 项羽被分尸八块太惨了
- 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这首古诗的意思 三衢道中原文及翻译
- 杞人忧天的意思翻译 杞人忧天的意思翻译原文
- 浣花溪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 文言文卖油翁原文及翻译 卖油翁文言文原文翻译
- 周公解梦原文及其解释,看看你做的梦预示着什么
- 《三国演义》四字词语是什么?
- 郑伯克段于鄢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