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他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写作风格打造了山东高密的文学王国,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将他的写作事业推向了巅峰,使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这项世界大奖的作家 。
《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本书以风头、猪肚、豹尾的结构模式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以猫腔贯穿主线,以悲凉凄婉的基调,深刻刻画了刽子手赵甲,狗肉西施孙媚娘、傻子赵小甲、英雄人物孙丙、传统官僚钱丁等典型人物形象,通过突出的人物关系,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人性的溟灭 。
刑罚的以儆效尤
檀香刑顾名思义是一种刑罚,是一种对人威慑力极强的酷刑 。刑罚的目的一方面是惩罚犯罪之人,另一方面是以儆效尤,在莫种程度上后者的意义更重大 。所以施刑的时候要公开进行,为了折磨罪犯,达到一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苦,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
任何东西发展到极致,都会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存在,自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车裂分尸等酷刑,到朱元璋的时候更有了抽筋扒皮,再到晚清便有了十大酷刑 。手段其极惨忍,威慑力极强,使人痛不欲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文中赵甲赵姥姥就是侩子手界的状元,受过皇帝和皇太后接见,并被封为大清第一快刀 。术业有专攻,侩子手并不是我们电视剧看到的彪形大汉喝口酒把酒吐到刀上,手起刀落的事情,侩子手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职业有许多规矩和传统的,更需要娴熟的技能,也需要不断钻研 。赵甲为了讨皇帝的欢心,发明了阎王斩,惩戒了偷宫里东西的小太监,为讨袁世凯的欢心,用500刀将革命义士钱雄飞凌迟处死,为讨德国帝国主义的欢心,更将刑罚的残暴演化到了极致,发明了檀香刑,这些刑罚的执行都是公开的进行的,目的就是警示其他小太监、威慑革命当人,镇压民众,起到以儆效尤的威慑作用 。
莫言把行刑的过程描写的非常艺术,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刽子手就像雕刻大师完成一件艺术品一样,而犯人则就像被雕刻的对象,默不作声的配合 。这种公开行刑成为了傍观者的狂欢,没有兔死狐悲的伤心,没有手段残暴的愤慨,更没有人死灯灭的悲悯,有的只是麻木的旁观,也许正如有人说的此时国人的明智尚未开启吧 。
奴颜婢膝的人们
鲁迅说在中国有两种人,一种是坐稳奴隶的人,一种是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如果说鲁迅的文章的“投枪”、“匕首”的话,那么莫言的《檀香刑》就是大刀长矛,鲁迅是莫言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虽然不及鲁迅,但是也学了鲁迅的些许风骨 。袁世凯是大奴才,钱丁是中等奴才,赵甲才是下等奴才,他们都是坐稳奴才的人,在主子面前摇尾乞怜,其中赵甲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他是最下等的奴才,如果不小心伺候,就不能做奴才了 。慈禧的倾举国之力,结友国之欢心,说明全国上下都在讨好洋人,而讨好的方式尽然是自相残杀,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的只为博得洋人的原谅,这无异于与虎谋皮,用残酷的刑罚对待同胞,只是为了讨好洋人的欢心,能够取得原谅,真实可悲可叹啊 。赵甲是一个来自于地狱的使者,阴深可怕,完全是主子手里的一把刀,他还自以为豪,不顾亲情伦理,孙媚娘是他的儿媳,孙丙是他的亲家,亲人关系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呢?同胞的相残更会让洋人肆无忌惮,助长其气焰 。
英雄的人们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希望通过自己的血来换醒明智 。在革命刚开始的时候,力量非常弱小,但是许多革命义士前赴后继的反抗者统治者的残暴,施行者各种刺杀活动,文中的钱雄飞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刺杀袁世凯,使袁世凯心中充满了恐惧,慈禧为为了笼络袁世凯的手段就是严惩凶手,用凌迟的最高形式,500刀才能咽气,让人想想都不寒而栗,而莫言没有描写血腥残暴的场面,而是通过动作的描写,现场旁观者的反应,对钱雄飞的感受的表达,反衬出刑罚的残暴,赵甲就像一个戏台上表演高超绝技的戏子,为旁观者表演者他的残忍,这种残忍已经深深的融入骨子里,给他带来了可怜的享受和成就感 。
【檀香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 孙丙是一个被迫革命者,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走街串巷演猫腔的艺人,但是德国人使他家毁人亡,他被迫反抗,最终参加了义和团,以一种迷之自信反抗者德国人的欺压,但是也是飞蛾扑火,为了震慑广大劳苦大众,给他施以最残暴的檀香刑 。此刑是将檀木,在油里浸泡多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最后从锁骨上面穿出来,受刑的人不会立即死去,令人痛苦非常,刑犯,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身体长满蛆虫,这种刑法是持续时间较长,给人的威慑作用很大,为了让刑犯受尽折磨,还会给他灌参汤延续生命,此时真实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痛快的死都成了一种奢望,还有比这更为残暴的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