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真正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和食物( 二 )


6.鸭蛋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_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_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_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
7.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
8.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
9.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
10.面扇子
对于甘肃省民勤县周边来说,在端午节都有吃面扇子的习惯,这里的面扇子主要的原料就是面粉,弄好之后进行蒸制而成的,蒸出来的外观看上去非常像扇子,层数总共有五层,并且表面还有许多的花纹,加上颜色的点缀显得更加漂亮,口感也挺不错的 。

有趣的端午节别称知多少
1、端阳节:午为“阳辰”,按十二地支的说法,五月为午月,第一个午日即初五,这一天时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气,因此也有“端阳节”之称 。
2、重午节:上古干支纪元法,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纪元通用天干地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
3、粽子节:粽子是各地端午节必备的食物之一,尽管各地发展出了各种端午节的食俗习惯,但粽子永远是端午节的灵魂,提到端午就想到粽子,因此也就有了这个直截了当的名字 。
4、五黄节: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食五黄的传统,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黄酒 。因端午一天,阳气至盛,天气闷热,气血不畅,因此食五黄调顺理气,健脾润肺,让心脉畅通 。
5、龙舟节:端午节是上古时代的节日,先人以龙舟竞渡的形式祭祀龙神,这个活动来源于部族的图腾祭祀;也有说法赛龙舟源于战国时期人们争相打捞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遗体 。
6、屈原日:端午也是纪年屈原在这一天投江的日子,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因此也有屈原日之称 。
7、诗人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与屈原日的说法类似 。
8、解粽节:这个名称源自于端午的小游戏,端午食粽,粽叶长短各不相同,解下粽叶长者为胜,因此有“解粽节”之称 。
9、天中节: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在天空的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因此称为天中节,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记载:“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
10、正阳节:正阳节是越南对端午节的称呼,端午节从中国传入到越南后就有了这一别称 。
11、端礼节:在湘南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上挂上艾叶,驱除蚊虫,洗礼身心,古代因蚊虫而感染疟疾的几率非常高,而且难以医治,古人相信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安全度过夏季,因此端午也称端礼 。
12、龙日节:龙日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称呼,也与龙舟有关,端午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吴越部族纪念龙神的日子,龙是吴越的部族图腾,而仲夏五月五日,既是苍龙飞天的时节,苍龙主火,次日阳气鼎盛,因此也被称为龙日节 。
13、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有效 。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 。
14、菖蒲节、艾节:古人认为菖蒲、艾草有辟邪作用,端午阳气旺,且艾、菖长势茂盛,每年端午人们有在门上挂菖蒲或艾草辟阴邪的习俗,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 。
15、女儿节:这一别称出自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 。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