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是甲骨邑名最集中的传承区( 四 )


“旬”的物象,应该是古代民间系绳木钩的象形 。“旬”是多音字,组合数字使用为“旬”,不组合数字使用多数情况下用为“勾”,“勾”可借为“够”或“沟” 。“于勾”可借音为“玉沟”,疑“于勾”与泗水县北玉沟村燕柳古桥西侧的遗址区是为同地,“于勾”遗址区全部被民居占压 。
弜秦宗于妣庚(P0785)
戊寅卜血牛于妣庚(P0550)
庚申卜旅贞往妣庚宗钻悠在十二月(P0335)
辞例中“妣庚”二字有当合文使用的情况,“妣、庚”两处邑址应相距不会很远,疑前两组辞例中的“庚”是(P0335)中“庚宗”一词的简称 。《左传·昭公四年》:“初,穆子去叔孙氏,及庚宗,遇妇人,使私为食而宿焉 。”《左传·哀公八年》:“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 。”王子襄《泗志钩沉》:“今治即春秋之庚宗,《左传》叔孙豹奔齐,舍于庚宗,吴伐鲁次于庚宗 。杜预云:泗水有庚宗亭,即此 。”从鲁国都城去齐,沿泗水上游沿南经庚宗东行是一条最近的线路,疑商代的“庚宗”旧址应位于泗水县古城区北至东洼村和西洼村之间的遗址区中 。“妣”应在“庚宗”近区求证,详址待考 。
庚戌卜壳贞于母己即(御)巳(甲选030)
被释为“御”字的甲骨文当“即”字的异体理解,可组成多句方言使用 。“子、巳”是同一个字形 。疑“即(御)巳”可谐音为“祭祀”一词 。十几前笔者曾听闻泗水治地古城东门外仲庙附近有个叫“母己”的老庄子,疑仲庙西侧的仲子亍遗址区即是“母己”故址 。
王其焚率录王于东立豕出离(P1181)
邑名“东立豕”与“东立石”谐音,疑泗水县城关镇的东立石村遗址是卜辞邑址“东立豕”故地 。疑“出离”是一句方言,意为回来看看 。东立石遗址位于东立石村西部,过去曾是一处较大的集市和庙会旧址,遗址上建有前后两座大庙,当地人把前庙称做大奶奶庙,把泰山碧霞祠称做二奶奶庙 。
贞王去朿于仓羊(P0549)
丁未卜夬贞王往去朿于仓羊(卜通325)
贞曰氏来乃往于仓羊(卜通462)
乙未卜壳贞王其去朿告(甲选057)
《说文》:“朿,木芒也 。象形,读若刺 。”邑名“去朿”可音讹为“曲池”或“曲泗” 。《左传·桓公十二年》:“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疑泗水县城关镇曲泗村中北部的遗址区与“去朿”是为同地 。“去朿”东北约10公里处是“仓羊”遗址,见后文;“去朿”与“仓羊”同版,与“氏来”间接同版,“氏来”应在新泰市石莱镇驻地河北岸的老围子墙旧址中求证 。
乙未卜壳贞勿隹王自正豕坛(P0378)
“豕坛”应是一组合文,此字会意有豕在攀登盘口、束颈、鼓腹、圜底的坛壁时发出的声波意 。“豕、寺”同音,方言中“坛”可音转为“台”,“豕坛”可谐音为“寺台”一词 。疑“豕坛”邑址与泗水县高峪乡寺台遗址区是为同邑 。曾听闻“舜曾在古泗水境内筑过三寺,寺台的古寺便是其一 。”寺台遗址是以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为主的文化遗存,曾出土云雷纹灰黑胎硬陶,绳纹夹砂黑褐色陶鬲残件等 。
“”即古“曹”字,“豕坛、”同版,亦证两地相距不远 。疑“豕坛”东北十几公里处即泗水县泉林镇曹家庄遗址是“”邑故址,曹家庄河沟平地处有商代素面灰硬陶和红陶标本存在 。
贞在北史有只羌(P0317)
“只羌”在相关辞例中与方言“获犟”表意相同,是胡闹或捣乱的意思 。“北史”应是一处邑名,“北史”可谐音为“白石”,疑泗水县高峪乡北白石村小南沟北的村中遗址区与邑名“北史”是为同地,该遗址以红胎黑皮陶、商代素面红陶和素面灰硬陶残片为主,遗址区被民房全部占压 。“羌”可借为“量”的谐音字,“有只羌”应是口语“又获犟”的讹音,意为又要胡闹 。
庚辰王卜在轳贞今日步于丑亡灾(P1033)
…王卜在丑贞…于果亡灾在二月(P0760)
疑卜辞中的“丑”邑遗址与泗水县高峪乡丑村遗址是为一处,该遗址位于今丑村老村底一带,现已全部被民宅占压,岳石文化晚期和殷墟文化层因素分布于地下1米左右的土层中,其中出土的夹沙黑褐陶粗绳纹甗足残件与殷墟出土的陶甗器类型相同;遗址区中原有尧王庙等古代建筑,惜已全部毁坏 。国内以丑为名的村邑仅见泗水一处 。“轳”与“丑”同版,“丑”西南约25公里处的下芦城即芦城遗址区,应是“轳”邑所在地 。“丑、果”同版,亦证两地较为靠近,疑“果”新泰市果都镇驻地的遗址区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