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优秀( 二 )


②、向市县的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本学期从开学到结束,我们教研组组织了三次市级高三历史集体备课 。观摩了不同形式的研究课不断,同时通过听课、评课,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③、充分利围绕课堂教学做文章 。用每一次学校请进来指导的机会,给本组教师把脉,挑毛病、找问题 。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 。比如,高中教研员专程为我校的高中历史教师做辅导,为高一、高二新教材的教师提了许多想法 。并听了王振宏老师的复习课,肯定我们教师的工作,并针对性提出宝贵的意见 。极大促进了我们教师的教学,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机会多多益善 。
2、加强集体备课
由于集体备课在上一个学年的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学期着重加强集体备课,比如高一备课组积极参与学校推行的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展示课堂模式,相互备课,取长补短;并结合新教材、新理念,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常规问题,上课时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善导,激趣,引思”,让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独立见解”,形成一种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形成 “自学、导学”式历史教学模式、“专题研讨”式历史教学模式 。根据授课进度和教学内容,注意对练习题的精挑细选,做到“典型、启发” 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一些热点、考点要让学生做熟、做烂;注意全批全改,及时反馈 。积极开展作业设计研究,推动作业形式、内容的改良,精心推敲、选取,提高作业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3、加强教学反思
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每个备课组在活动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进一步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4、继续加强了教学中四个关系的研究
(1)加强《考试说明》和课本的关系研究
(2)加强教和学的关系研究:历史教学必须发挥两个积极性,既要有教师的积极性,又要有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知识进行穿线织网,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例如,列提纲、做表格等,从学会到会学 。
(3)加强讲和练的关系研究:学校提倡精讲精练,讲练结合 。讲——要讲清基础知识,讲得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有层次,要加强史实、史论和史法的指导 。练——要加强对各种题型的练习 。练习的着眼点要放在能力培养上,并进行适应性训练 。
(4)加强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的研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就谈不上能力,而能力又是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条件,所以获取知识只是做数学中的加法,而培养能力则是做数学中的乘法 。教师讲课时不仅要注意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而且要注意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学生对掌握的知识,不仅知其一而且知其二,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师讲课时要使知识以点串线,以线成面,形成知识网络,有主体感觉,就是做到纵的一条线,横的一个面 。
5、成绩
本学期我们历史组成员积极参与市历史教研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程红艳老师参加市历史教研活动,呈献一堂精彩的示范课,参加区栋梁杯,取得一等奖;杜少卿老师参加区栋梁杯比赛获一等奖;陆娜老师参加区新秀杯获得一等奖;王振宏老师的复习课获得一致好评 。李春虎叶文刚老师参与市统考命题 。
三、不足与有待提高之处
1、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需加强网络教研活动 。
2、学无止境,教无定法 。在平时的教研与指导中仍常感到“资源有限”,使用不畅,新课程的理念实践不够 。
3、组内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不高,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质量不高,参与各类竞赛积极性不足,所获奖项不多 。
历史教研组工作总结优秀3
本学期教研组工作依据县教育局和县教师发展中心的整体工作安排,本学期教研工作以“基于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项目”为中心,研究课堂、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总结探索学科教学规律,切实提高我校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水平 。现总结如下:
一、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本学期要求全组教师结合新的《课程标准》,宣传实施《温州市初中学科教学常规》,推进“有效教学”和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在课改第一线通过教学发现一些问题,并归类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为学校教师服务 。结合市县“精品百课”活动,打造精品的“常规课”,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例分析、教学反思等方面,打造精品课例 。组织本组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继续教育,加强新课程学科培训,在本组内充分发挥学科指导帮教作用及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