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典范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迄今已存在2000多年,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如今 ,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每到农历的五月初五,各地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纪念活动 。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大习俗,相传屈原含冤投江后,楚国人十分悲伤 , 他们相信屈原是忠心贤臣 , 便划船去拯救屈原 , 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 。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 。赛龙舟之习俗盛行于当时的吴、楚、越三国,之后人们还在端午节以赛龙舟的方式来祈祷风调雨顺 。
2.?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 , 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又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投入粽子 。
3.?悬艾叶
民谚说“清明插柳 , 端午插艾”,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它的叶片含有挥发性香油,可以驱赶蚊虫、提神醒脑 。在端午节这天 , 人们会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将艾叶插在门楣上 。艾叶代表招百福,可以使身体康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南方北方都有端午挂艾叶驱邪驱?。狈浇徐疃颈傩?。
4.?饮雄黄酒
端午节前后气候炎热雨水多,蝇虫肆虐疫病频发 。雄黄酒,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在太阳下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 。作为一种中药材,雄黄可用作解毒剂、杀虫剂 , 古人用于克制蛇、蝎等百虫 。
5.?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彼此相生相克,蕴含着吉祥如意,据说佩戴五彩绳的孩子可以消灾避难,以防蛇虫伤害 。
端午节还有许多习俗,南北方各有不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端午节只能祝“安康”而非“快乐”,按照一般的规律 , 节日的本质就是快乐,例如春节、中秋等,无非是找个合适的时间和理由给平时工作劳累的人们休息叙旧的契机,可是端午节有些另类,这个节日的本身就包含一些悲剧色彩,所以节日的主题离不开缅怀,“快乐”在此时就显得不合时宜,“安康”包含了平安、吉祥、祥瑞,代表着我们对未来满满的祝福与期待,因此在这一天一定要记得给每一个人说一声“端午节安康”呀!

文章插图
端午节有什么来历和风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始于中国战国时期 。
这个节日的来历和风俗都有一些特别之处 。
1.来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因为屈原投江自尽后,有人为了救他不停鼓船划桨,同时把粽子丢进水里,吓走鱼虾,让屈原的身体不被水里的鱼虾侵蚀 。
2.风俗:端午节的传统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踏茅叶、喝雄黄酒等 。
这些风俗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也彰显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

文章插图
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的各种习俗是什么呀1、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 吃粽子、划龙舟、炸菜角之类的纪念屈原 。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猜谜语吃团圆饭。
3、 七夕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
端午节这一天有什么风俗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 , 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
2.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 。“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 , 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 。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3.沐兰汤
沐兰汤,即端午日洗的草药水,此俗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这习俗在西汉末的《大戴礼记》中有记载 , 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 , 可煎水沐浴 。
4.挂艾叶菖蒲
挂艾叶菖蒲是中国民间节日习俗 , 在端午节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叶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 。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怯鬼之神效 。在端午节 , 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艾虎 , 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 ,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
5.躲端午
躲端午,地方民俗,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 。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于宋代或更早似已形成 。
6.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辟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 , 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佩香囊 , 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 。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 , 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效果 。
7.跳钟馗
跳钟馗,是中国一项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现在主要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跳钟馗”,以古徽州歙县地区最为突出,又称“嬉钟馗” 。盛行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歙县跳钟馗多在端午节演出,寓意消除五毒,四季平安 , 以求驱邪降福,保佑村民平安 。
8.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 并洒墙壁间,以法诸毒 。流传中国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 , 而现白蛇原形 。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
9.避五毒
避五毒 , 是中国一些地方的端午节习俗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 。避五毒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 。
10.佩豆娘
豆娘为旧时端午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 。
11.五彩绳
五彩绳 , 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汉族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
推荐阅读
- 粽子的五花肉怎么腌制 粽子的五花肉怎么腌制的
- 十一选五的最佳买法 十一选五怎么买最合适
- ps中图案图章工具怎么用,PS的仿制图章工具怎样使用?
- 贵州有哪些冷门小众景点 贵州小众特色旅行目的地
- 女人的战争演员表 女人的战争演员介绍
- 适合老人看的电视剧 适合老人看的电视机
- 灭火器保质期是多久,灭火器的有效期是多久?
- 金银花的功效与禁忌 泡金银花多少度水合适
- 轻混动与混动的区别 轻混和混动的区别
- 科技方面的成就 2022年十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