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经典营销的10个案例 经典营销的案例有哪些?( 二 )


工作地点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
面向全世界招聘 。 求职方式是录一段视频发到昆士兰旅游局的邮箱 。
最终 , 活动一共收到了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5万份工作申请 , 招聘网站的点击量超过800万 。 昆士兰旅游局大费周章哪只是为了招一个看护员 , 很明显就是为了大堡礁旅游业 。
70万人民币作为推广费用可以说是非常少 , 但他们很成功 , 据媒体报道 , 本次活动一共为大堡礁带来了相当于2亿美元的宣传效果 。
营销除了找渠道做广告 , 真的得敢想敢玩 , 不要只盯着直接转化一个点 。
五、英特尔建立电脑选择标准
1991年 , 英特尔推出首个广告语 “Intel Inside”  , 并提出Intel Inside计划 , 而同时让人们深刻记住的 , 还有 “灯...等灯等灯” 这段洗脑背景音 。
那个时候的消费者买电脑只是考虑品牌 , 根本不在乎你用的是谁家的零件 。 为了给消费者建立 “只有用了因特尔CPU的电脑才是好的电脑” 这种认知 。 因特尔开始给电脑制造商巨额补贴政策 。
当时制造商只要在电脑上帖上Intel的标签就可以获得最多50%的推广费补贴政策 , 商家仅仅靠补贴就可以获得巨大利润 。 当然 , 整个补贴计划包含很多项 , 为了这一宏大计划 , 英特尔疯狂砸钱将近70亿美元补贴 。
这一长期营销最终直接将 “Intel CPU=好电脑” 的理念深入消费者的心智 , 造就了因特尔在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地位 。
可以说这一营销举措 , 为消费者选择电脑 , 建立了一条新的标准 , 直到现在都一直影响着消费者认知 。
六、从租用客机到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
1979年 , Richard Branson与未婚妻在英属维尔京群岛(The British Virgin Islands)度假 , 并打算继续前往波多黎各 。 不料航班临时取消 , 所有旅客被迫滞留 。
Richard Branson当机立断 , 给各个包机服务公司打电话 , 最后以2000美元包下一架飞机 。 对单个座位费用估算后 , Richard Branson拿起一块小黑板 , 写道:
前往波多黎各 , 单程39美元 。
Richard在候机厅里逛了一圈 , 就成功售出所有座位 。 当飞机到达波多黎各后 , 一位乘客由衷地感叹:“维珍航空(Virgin Airways)竟然还不错 , 加把劲也能成就一番雄业 。 ”
后续:依靠租用的客机开始新的事业 , 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第一次航班终于从伦敦加特机场起飞 , 这一举措标志着“维珍”向航空业的进攻全面展开 。 今天 , 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 。
七、一次改变日本国民习惯的营销
在20世纪70年代 , 日本经济蓬勃发展 , 雀巢希望可以用咖啡打开日本市场 。
但是 , 当时的日本消费者更喜欢喝茶 , 没有喝咖啡的习惯 。
于是 , 雀巢在进入之前首先向各个年龄段的的消费者进行了测试 , 询问他们对雀巢咖啡的看法 。
没想到 , 反馈让雀巢异常兴奋!因为测试下来日本消费者标识非常喜欢他们咖啡的味道 。
雀巢公司马上就投入巨额的营销费用 , 让自己咖啡铺天盖地的进入了日本市场 。
但最终结果 , 令人大失所望 。 日本人确实表示喜欢咖啡的味道 , 但是却坚决不买 。
在万般无奈之下 , 雀巢高层决定让营销专家克洛泰尔·拉帕耶来操刀雀巢在日本的营销 , 这在当时充满争议 。
因为克洛泰尔不是典型的营销人 , 他实际上是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 , 他曾与自闭症儿童一起工作多年 。
但正是由于这种经历 , 他确信一件事:人们是无法告诉你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的 。
在经过反复调研后 , 克洛泰尔很快发现 , 日本消费者从根本上没有和咖啡建立连接 , 而喝茶是日本人一直以来的生活习惯 , 现在要做的是建立日本人和咖啡的连接 。
那克洛泰尔是怎么做的呢?
他排除众议在日本推出咖啡糖 。
突然间 , 全日本孩子发现了几十种不同口味的咖啡糖 , 并且口味他们非常喜欢 , 一下子就推广向日本全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