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还有金汉斯自助烤肉吗 北京金汉斯( 二 )


市场越来越热,孙也在勾画金汉斯的资本蓝图——上市 。在地区会议和全国会议上,孙一遍又一遍地描述上市的双赢,整个公司都不服气 。"就连金汉斯的姑姑也在谈论上市的好处."
在这样的利好前景下,每一个股东和员工,无论薪酬高低,都渴望为“自己的”汉王而战 。但是汉斯·金真的是所有人的吗?
我的金色汉斯
“我们不想等分红,公司还不如给我们四倍的钱 。”2007年,金汉斯向合伙人回购股权时,两位比张军资历更深的管理层股东突然要求退股 。张军当时觉得不可思议,金汉斯一路朝着上市前进 。一旦成功,原始股权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但回想起来,那两个人比自己更早看到了公司的一些蛛丝马迹 。
——“我们的”渐渐变成了“我的” 。帮助汉斯国王征服世界的“两个半”股东逐渐从他们的权威中退出 。
从2007年开始,该公司提出以原始投资的4倍的最高金额从在区域商店中占有49%股份的合伙人手中回购股权 。原因是不可能有那么多股东上市 。在这么高的点位,很多合伙人都舍不得卖,但毕竟金汉斯是大股东,拥有51%的股权,不到半年就顺利完成了回购 。
对于其他“一个半”股东,公司采取了安抚策略 。门店经理收到了返还的投资本金;张军私下放心:“你们是参与管理的股东,不像合伙人 。我们一起上市,市盈率可以15到20倍!”当时像张军这样的老股东有几十个,基本都是跟随孙多年,而金汉斯的蓬勃发展势头让张军也相信有金汉斯的肉吃,所以没有反对 。
当两位元老提出退股拿钱时,孙激烈地批评他们“不忠!不能和企业同甘共苦!”退出后,他们离开了公司 。从那以后,没有人再提退股拿钱的事 。
【北京还有金汉斯自助烤肉吗 北京金汉斯】同时,为了上市,金汉斯通过收购上海富士引入霸菱投资,在香港成立金汉斯控股公司 。本来这是中国企业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常用的VIE模式,但通过这种架构,Jhans控股控制了mainland China所有Jhans门店的股权——这意味着张军与Jhans的江湖协议从此不复存在 。
当权的孙认为他可以“闭着眼睛推动企业前进” 。更何况,没有股东的帮助,金汉斯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开店速度 。
一位熟悉Jhans的业内人士表示,当时Jhans每新开一家店的投资都达到400万元左右,到2011年,Jhans的门店数量已经从50多家扩张到80多家 。“那时候的金汉斯很有钱,一次可以在一个城市开好几家店 。如果孙对装修或选址不满意,即使他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必须重新开始 。”
从选址上来说,金汉斯的管理成了孙的最终决策 。张军曾经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城市,因为他坦率地谈到了管理脱节的弊病 。
上市之祸?
2009年,整个金汉斯还陶醉在上升的喜悦中,新店带来了整体销售额的稳步增长,上市之路似乎一片光明 。但是,公司内部是层层脱节的 。
盘子越做越大,金汉斯的管理层开始觉得辛苦 。原来金汉斯在中国分为三个大区,分别是南方、东北、北京,每个大区由一个大区总经理管理 。但是门店的快速增长,让管理跟不上 。公司将全国划分为12~14个区,很快合并为7个大区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和部署都是不可避免的试错,但是大区经理的频繁更换使得店长的管理“不断变化”,高层经理和中层经理逐渐脱节 。
为了弥补管理力量的不足,金汉斯为大区总经理配备了管理团队,并设置了大区主管、大区经理等新的层级 。但在管理脱节的情况下,管理水平的提高只会加剧管理脱节的程度 。另外,新进的管理者大多是“空军人”,他们来自麦当劳等外企 。他们对水土不满意,很快就进入频繁换人的状态 。
在真正的一线,由于失去了合伙人的监督,公司收回了店长对总部的所有权力:财务、调酒师、厨房事务、采购、人事...甚至是单店的营销工作,都是垂直管理,店长基本被束之高阁空 。“只能管几个服务员,但他们没有权力扣工资 。”在这种框架下,店长只是一个“政策传播者”,他们的能力难以发挥,却背负着沉重的利润压力 。
多年来,金汉斯从未给一线管理层和员工加薪 。张军说,曾经有一个人事经理公开提出全国所有员工都要调整工资 。在获得公司管理层批准后,进行了金汉斯创立以来多年来唯一的一次加薪,但随后经理被辞退 。
在真正“造血”的人和事上,金汉斯过于谨慎 。但在有利于上市的“模式”上,公司愿意花大价钱在制度整改和员工培训上 。但是,管理的脱节导致执行的脱节,看似很好的政策从来没有执行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