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诀三:学会表扬和批评孩子
如何表扬孩子?
很多家长对赏识教育有一个误区 , 认为赏识孩子就要对孩子猛夸 , 孩子做错了事也不敢批评 , 等孩子无法无天了就先忍着 , 实在忍不了就打孩子一顿 , 回到老路上去 。 我们表扬的关键是对事不对人 ,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 努力发现孩子好的表现 。 有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 , 但是非常有礼貌 , 或是爱做家务 , 家长就要对他多一些表扬鼓励 , 让孩子有比较好的自信 。
其次 , 要具体告诉孩子他做了什么事让我们高兴 , 用肢体语言向孩子传递内心的喜悦 。 拥抱一下孩子 , 或者帮他理理领子 , 拍拍孩子肩膀 , 这些肢体语言能够使孩子更强烈地感受爱 。
批评孩子时要注意什么?
关于批评呢 , 也有几个注意点:
第一点就是事情发生后要立即处理 , 不要拖 。 首先要用询问的方式听孩子陈述事件 , 在听的过程中去问一些问题 , 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问题 。
第二个点是具体指出他做错了什么 , 告诉他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带给父母的感受 , 可以沉默一会 , 让孩子体会这个感受 。
第三点 , 很多家长不是批评某件事 , 而是否定孩子的人格 。 我们要告诉孩子虽然他的行为不对 , 但他还是好孩子 。 最好用肢体语言表他对他的爱是不会变的 。
最后特别要注意一点是 , 批评完了就结束了 , 以后不要翻旧账 。
秘诀四:教孩子学会认错
做错事后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认错
我曾跟孩子分享过一件事:有一次我坐出租车 , 司机不认识路走错了 , 耽搁了时间 。 我当时没有怪他 , 但司机态度不好 , 跟我说为什么不早说应该从哪走 。 我因此非常生气 。 之后我反思:如果做错事后说一声对不起 , 会很快处理好 , 辩解反而越闹越糟 。 所以我告诉孩子 , 做错事后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认错 。
培养孩子认错习惯:家长以身作则
每次我做错什么事都以非常好的态度去和儿子道歉 , 然后想办法去弥补 。 不要认为和孩子认错是丢脸的事 。 你会发现孩子其实很宽容 , 比如我忘记买给儿子的文具 , 就会和儿子说对不起 , 我现在去帮你买 。 我儿子就会非常宽容 , 说算了吧 , 他自己想办法 。 如果父母坦诚认错 , 孩子也会勇于承认错误 。
秘诀五:与孩子分享励志书籍和电影、成长经历
分享好的励志书籍和电影
比如我跟大家分享的几本书:有一本叫《人生不设限》 , 讲了一个澳大利亚青年 , 他没有手 , 脚上只长了一个小的脚趾头 , 他就靠那个脚趾头在电脑上打字 , 完成了他的本科学业 , 而且还是双学位 。
还有一本书是《没有任何借口》 , 我觉得可以治好孩子的一些拖延症 。 因为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去做的 , 但我们喜欢停留在舒适区域 , 把不喜欢的事一直往后面推 。
对我影响特别大的是一部电影叫做《肖申克的救赎》:一个银行家被冤枉杀害了自己的妻子 , 然后进了监狱 , 他为了从监狱里逃出来 , 花了十年自己挖了一个地道 。 最感动我的是他为了在监狱里建一个图书馆 , 一直坚持给州议会写信几年 , 最后感动了州议会 , 给他们拨款做了特别好的图书馆 。 这对我儿子产生了挺深刻的影响 。
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失败教训
我跟孩子分享过我人生路上一个惨痛教训:我特别想当老师 , 高考第一志愿是南京师范大学 。 但我中学时爱看小说 , 快高考买到一本《飘》 , 忍不住看完了 , 高考要点有些没复习到 , 特别是政治没及格 , 只能读大专 , 之后进保险公司做了十八年造价师 。 后来为了当老师 , 我在业余时间办学校 , 三年里同时做两份工作 , 很辛苦 。
然后我告诉他:父母希望你学习好不是要你成名成才 , 而是希望你能够自由选择喜欢的工作 。
励志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与责任心
他在小升初及中考时都告诉我说:他要考理想学校的一个原因是不愿和班上同学分开 。 所以他毕业前半年不看电视也不玩电脑 。 其实我的工作时间和孩子不一致 , 没有时间监督他 。 对孩子做励志教育之后 , 孩子会自己为目标努力 , 不需要大人监督 。
所以我觉得对孩子做励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这样能够激发他的学习热情 , 使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责任心 。
秘诀六:小目标带动大成功
围绕小目标制定方案
我们一定要给孩子阶段性制定一些小目标 , 在班上的名次哪怕一个学期前进两三名都是值得表扬的 , 不要让孩子觉得目标遥不可攀 。 持续的小目标可以带动大的成功 。
推荐阅读
- 奥巴马小女儿餐厅打工了,家长们也让孩子行动起来吧!
- 7岁孩子练出八块腹肌,网友质疑练太多肌肉不容易长高?
-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 大声训斥孩子没用!不吼才能管好孩子
- 别怪孩子没创意,只是你不懂得怎样解决问题
-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 对不起,我不能帮你的孩子投票
- 让孩子无条件相信你,也许是你犯得最大的错
-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时会出现的失败
- 我想知道,究竟是谁左右了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