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想吼孩子,但好好说话总没用,不吼还能怎么办?


我也不想吼孩子,但好好说话总没用,不吼还能怎么办?

文章插图
“温柔而坚定”这是一个有很多争议, 也是很容易踩坑的话题 。 一、一直理解错了“温柔而坚定”
很多人对“温柔而坚定”的简单理解是:“语调温柔地坚持不答应”, 或者“语调坚持地要求孩子必须做什么事情” 。
这样理解貌似字面意思没有问题, 但是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
例如:
孩子吃饭扭来扭去, 还没有吃完就想下桌 。
我温柔而坚定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想要玩, 但是你必须先把饭吃完再去玩” 。
但孩子噘嘴说不想吃, 我继续保持温柔而坚定, 但是耗了很久他都不吃, 还哭闹发脾气……
我觉得温柔而坚定一点用都没有, 要么孩子不听, 要么我自己很烦躁而且很难一直保持温柔, 都快憋出内伤了……
这个案例中, 妈妈明明就“温柔”(尽最大努力保持语气温柔)且“坚定”(坚定要求孩子把饭吃完)啊, 为什么不见效?
问题出在哪里呢?
1. 一方面问题出在:对“温柔”的理解 。 温柔不仅仅是不打骂孩子, 它的内涵和底层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地理解孩子, 是和孩子之间有良好沟通和流畅互动的亲子关系 。
在这个案例里, 孩子不想继续吃了, 但是妈妈认为应该要把碗里的吃完 。 此时, 妈妈需要学会观察:
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已经吃饱?
或者确实没有那么饱, 但是桌上的饭菜未必合乎孩子胃口?
2.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确实已经吃不下了, 或者桌上的饭菜真的不合乎我们的胃口, 但是我们的家人一定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吃完, 我们的感觉是如何?
二、“温柔”的潜台词是“尊重”
温柔的养育未必需要刻意的语调轻柔, 但是应该有的是尊重, 有尊重才有倾听和沟通——问问孩子为什么要下桌 。 是吃饱了, 还是没有吃饱但是忍不住想要去玩某个玩具了?
如果是前者, 允许孩子下桌, 但是下次吃饭的时候衡量一下是不是给孩子准备的食物超出了孩子的食量, 是否少量多次更合适?
如果是后者, 也不用和孩子硬杠, 可以告诉孩子:“玩具正在休息呢, 他们等你吃饱了和他们一起玩” 。
小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把玩具挪到餐桌附近, 告诉孩子:“你看, 玩具们都在看着你吃饭呢” 。 其实很多孩子也就能继续进食了 。
应对小策略
真的让孩子顾不上吃饭都要玩的往往是新玩具, 这样的玩具往往孩子一拿到手里都顾不上吃饭, 尤其是肚子不那么饿的时候 。
其实我们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 心心念念的衣服到了, 新买手机到了, 恨不得马上试一下 。
如果是这种情况, 我们要么避免饭前给孩子拿新玩具, 要么时间充裕的话, 也让孩子先玩一会再开饭 。
三、“坚定”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边界感”
说了这么多温柔, 那么“坚定”呢?坚定地树立规则时, 并不意味着我们坚持与孩子硬杠和拉锯, 而是要求, 基本边界的尊重和要求 。
1. “三不”原则
往大了说, 我们坚持的边界是: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破坏财物, 在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 必要时养育人是需要接过这些边界的掌控权, 这也是养育人的职责:
2-3岁孩子往马路边跑, 大家都知道应该当机立断接过掌控权把孩子带离危险地带 。
2. 不恰当行为
有些边界未必有这么明确的危险, 抢别人玩具、吐口水、打人、在图书馆大叫等等......
这些行为都有需要遵守的边界 。
坚定意味着我们需要清晰明确地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的, 哪些事情是不可以、不合适的 。
要坚定未必需要我们态度上很严厉, 但是平时尽可能让孩子明白为什么有这些边界, 当下明确的告知和制止是有必要的 。
四、每个家庭有自己的接纳度
前面说了应该对孩子进行边界引导, 那需要怎么进行呢?
首先在我们执行时, 需要知道孩子当下认知水平, 用符合孩子年龄发展的方式来告知:
比如在图书馆我们和2岁的孩子说不能大声喧哗, 孩子是不是能听懂“大声喧哗”呢?其实可能孩子并不懂我们想表达什么 。 这时候可以这样做:
我们可以用轻柔的声音和用手发出“嘘”的声音后, 告诉孩子图书馆是不允许我们太大声说话, 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拉一下妈妈衣服, 妈妈会知道你需要我的帮忙, 我们在图书馆找到需要的书本就会离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