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新进展,史前中国收获大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三 )


除黄河流域外,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龙山时代考古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
1930年秋,中东铁路的俄罗斯员工在齐齐哈尔昂昂溪附近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得知此事后,当时在北平的梁思永先生带着助手一路来到大兴安岭东部嫩江平原的昂昂溪遗址 。经过极其艰苦的调查和发掘,他认为这是一种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类型,并给它起了一个令人难忘和愉快的名字——安岗西文化 。79年后,考古学家在距安岗西遗址仅12公里的红河遗址发现了安岗西文化屋遗址、护城河等聚落设施,首次揭示和阐明了嫩江流域史前聚落形态 。护城河的出现和大型住宅遗址的使用,表明嫩江流域的渔猎文明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使嫩江流域进入文明社会提前了一千多年,从而改写了黑龙江流域的文明史 。
黑龙江齐齐哈尔红河遗址出土房屋
四川凉山乌东德水电站站建筑面积是四川迄今为止最大的考古工程 。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距今4500-4000年的石棺葬群,将石棺葬的出现推高了约1000年,这可能是四川乃至全国石棺葬习俗的起源 。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生存状况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今年,在西藏林芝市洋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的李丁遗址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小麦和小米的遗存,说明当时是混合作物的生长方式 。这一发现为讨论青藏高原的农作物扩散和文化交流等重要问题提供了线索 。
东西方早期文化交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
西北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点地区,备受学术界关注 。早在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就骑着羊皮筏子沿着洮河来到甘肃临洮的寺瓦山遗址,在这里他发掘了8座墓葬,出土了一批以马鞍和坛子为特色的文物 。1945年,夏鼐先生在同一地点发掘了6座墓葬 。他在1949年发表的《临洮寺瓦山发掘报告》中正式将这种文化命名为寺瓦文化 。近百年过去了,四洼遗址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掘,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遗址、四洼文化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 。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为丧葬习俗、商业形态、环境地貌、冶金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的综合解读提供了信息支撑 。
新疆温泉胡斯塔遗址是大型中心聚落遗址,很可能是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权力中心 。遗址出土的大量马骨和疑似谷子、小米、小麦作物的残留物表明,由欧亚草原介导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最迟在公元前17世纪已经非常成熟,遗址出土的安德洛诺沃文化陶器有助于解释当时文化交流的背景和形式 。
“考古中国”研究项目取得显著成果 。
今年,许多重要发现都与“考古中国”项目有关 。2016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发布《伟大遗址保护“十三五”规划》,规划重点开展系统性考古发掘,推进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格局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跨区域综合性考古研究项目,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 。这些项目统称为“考古中国” 。几年来,该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坚实的考古力量 。2019年,在考古中国项目的支持下,陕西延安庐山毛、神木石峁、湖北天门石家河、沙洋城河、湖南华容七星墩、理县孙家岗、集角城、浙江余杭良渚、德清中储盟等一批重点遗址继续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研究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伟大进程提供了学术支撑 。
陕西神木世茂遗址大台集南挡墙47号石刻
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各行各业都充满了兴奋 。依托“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考古研究”课题,继续开展良渚遗址及周边水利系统考古工作 。与良渚古城有关的德清明初玉器作坊,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的土台、墓葬和房屋,丰富了良渚古城周边的考古内容,体现了远距离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模式,是良渚古国高度发达的重要体现 。
位于长江中游的石家河、何澄、七星墩、鸡角城遗址是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遗址,是当时古城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 。新发现深化了屈家岭-石家河社会网络系统的研究 。孙家岗遗址是后石家河文化的重要聚落 。它曾因大量出土后石家河玉器而闻名于学术界 。近年来新发现的“席冢”为了解当时的墓葬状态提供了新的材料,新增加的玉器纹样和聚落结构为了解洞庭湖地区在中国早期民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及其与早期民族文明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窗 。
陕西神木世茂古城是近年来我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它巨大的体型,宏伟的建筑,精美的玉器和人头的基石,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无尽的想象 。长期的聚落考古研究表明,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组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是我国已知的龙山晚期和至夏早期最大的遗址 。2019年,考古学家在皇城台顶东侧发掘出“台台基”,拉开了讨论皇城台聚落划分和功能性质的帷幕 。新发现的70多件精美石刻与我国北方石刻传统密切相关,与后世玉器和青铜礼器的意境和装饰风格极为相似,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世茂》石刻的发现,展示了中国早期的文明高度和精神世界,揭示了中华文明信仰体系的传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