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丧葬风俗

文章插图
一、蒙古族的丧葬风俗概况蒙古族的习俗:
蒙古俗话说:“人即生墓始形” 。意思是说,人一生下来便逐渐走向死亡,作为生命的客观规律,死与生同样不可避免 。就像人活着的时候状况各异,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样,吊丧方式及其体现的风俗习惯也有一定的差异 。从整体上看,几个世纪以来,蒙古人吊丧风俗的变化要比其它风俗的变化要大的多 。由于各地各部族所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的不同,其吊丧习俗也有所区别 。
同其他民族语言相似,蒙古语里因为忌讳“死”而替代的词眼儿很多 。比如过去把地位高的政治、宗教界人物的死亡说成“升天”、“成佛”、“云挡”、“圆寂”、“换袈裟”、“永恒”等;把普通人的死说成“闭眼”、“长眠”、“体休”、“骨休”、“去世”、“到真界”、“走了”、“没了”;把小孩的死说成“丢失”等 。
如果哪一家死人,家人和亲属必须用某种方式让外界知道 。如在蒙古包门前横放一大木杆或白天黑夜都盖着蒙古包的天窗等 。在衣着方面,不扣蒙古袍的胸扣,女人取下耳环(老人去世取下两个耳环,兄长去世取下右耳环,辈分小的人去世取下左耳环)等 。不向人问候,也不回答别人的问候 。因此,平时非常忌讳上述情况的发生 。
在13世纪,蒙古人“以高声痛哭表示哀悼”(威廉·鲁布鲁克),而接受佛教后这一传统发生了变化 。佛论认为“哭喊会使亡灵受惊迷路,如泪水沾尸体,亡灵会沉入泪海而不能转生”,因而在丧事上只许啜泣不敢哭喊,这已经成为普遍遵从的规矩 。
和多数汉族人做的相似,对于参加出殡安葬仪式的亲戚朋友,事后由死者家属拿酒菜招待,叫做“吃福饭” 。一方面,大家对死者家属给与帮助和表示哀悼是在于常理;另一方面,俗话说“婚事随鬼,丧事跟福”,除了个人有忌讳参加丧葬活动的,一般都不回避 。尤其是对于高龄亡者的“福饭”,人们认为吃了会得到去世人的寿福 。
【蒙古族的习俗 蒙古族有怎样的丧葬习俗?】安葬仪式之后,死者家属居丧短则49天,长则81天、100天甚至1年 。根据死者的岁数、地位及死因等,居丧的长短不等 。传统上长辈对下辈,丈夫对妻子,已婚女子对父母不搞服丧,对未成年人也不搞服丧 。一般对高龄人服丧时间短一些,对年轻人的则长一些 。在居丧期间忌讳回答他人的问候,忌讳各种娱乐、美容美发、谈情说爱、男婚女嫁、男女同床、打架斗殴、兴建土木、打猎屠宰、探亲访友等 。有的还请喇嘛念《跃儒乐经》(祈祷死者灵魂平安地升入天堂或转生的经文),有的定期对死者灵魂进行献祭 。
蒙古族饮食习俗和服饰特点?蒙古族风俗习惯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 。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 。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
2002年辽宁省十大风味食品评选中阜新孙玉国厨师主理的“手把肉”、“全羊汤”入眩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 。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推荐阅读
- 年历制作 怎么样用自己的照片制作年历
- 资质证书查询 怎么查建筑企业的资质证明?
- 课外书推荐 有什么好的课外读物值得推荐?
- 亨得利的球杆有多弯 亨得利用的球杆
- 洞庭湖在哪里 洞庭湖的位置
- 成都的旅游攻略成都游玩攻略
- 什刹海有什么好玩的 什刹海好玩的地方
- 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 故宫是什么朝代建的
- 郑州哪里好玩 郑州好玩的地方有哪些
- 看升旗仪式几点去排队 看升旗仪式几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