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盐 *** 流程 井盐( 二 )


“凡四川二十州四千九百余井,
岁产盐约六千余万斤”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上世纪60年代
卓筒井制盐受到了现代化制盐业的冲击
由于成本高、劳动强度大
大量盐灶被淘汰
到80年代
尚存条件好的9灶41盐井
年产盐300余吨
当时的9灶分别为
大顺灶、顶心灶、同心灶、
快活灶、洪发灶、先锋灶、
万和灶、旭东灶、祥发灶
分布在卓筒井镇数个村落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1991年后
根据四川省盐务局和原蓬溪县 ***
“选择一处井点”重点保护的原则
“大顺灶”及其周围井眼被保护至今
其余8灶逐渐荒废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大顺灶
如今川内各地盐井大多已经废弃
仅大英县卓筒井镇尚存的盐井
成为人类研究古代卓筒井钻井技术
唯一的“活化石”
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卓筒井
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巨大的科研价值
2006年
“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
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
卓筒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为少有的双国保单位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为什么叫卓筒井?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卓筒井是一种用碓架子套铁质圜刃钻头
以冲击式 *** 向地下开凿的
用竹子做套管的盐井
“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
其充分利用了四川境内特有的楠竹
(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类植物)
打通竹节,形成一“筒”
筒筒相连,直达地下两三千米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该地地方志则载有具体的钻井之法:
“择有咸源处,以铁锥凿井如碗大……
用大竹四五竿接之使长,以竹枝系铁锥入……
竹中凿之,其井底……
有铁器四爪,到六七十天,
或百余丈得咸水乃止 。”
它以首尾相接的竹筒固井并隔绝淡水
再用汲卤竹筒通过大竹筒深入地下
提取卤水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如此看来
卓筒井最早可能叫做“竹筒井”
但在本地方言中
“竹”与“卓”同音
往后就被写成“卓筒井”了
经过后续的发展
“卓筒井”的“卓”又有了另一种说法
即“高而直”的意思
隐喻了卓筒井的三大要求
一是井必须要打得正、打得直
井不直就无法下筒
二是下到井下的大楠竹筒必须要直
不直就下不到井里去
三是汲卤竹筒也必须要直
不直就同样下不到筒井里去
卤水就提不上来
所以这个名字又与其技术要求息息相关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卓筒井钻井技术
“山嘴对山嘴,必定出盐水”
“隐匿”在川东丘陵之中的卓筒井
延续着古蜀先民的智慧
在“身高”不足10米的井架下
默默续写着光阴的故事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钻两口井,一个起灶,一个晒盐……”
这首老一辈大英人耳熟能详的童谣
描绘的便是大英县卓筒井镇人制盐的生活画面
卓筒井盐的整个 *** 过程
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标准
从度脉、打井、汲卤、晒卤、滤卤到煎盐
严格工序,一丝不苟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度脉
“度脉”就是找出地下什么位置蕴藏有卤水
古人通过上千万次实践,总结出了
“山嘴对山嘴,必定出盐水”
“嘴对嘴,长流水;湾对湾,打不干”等准则
这再一次体现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井盐 *** 流程  井盐

文章插图

打井
井址选好后
便开始打井
卓筒井打井分为“打大眼”和“打小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