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一第三章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案案例( 四 )


不用CaCO3与稀硫酸反应制取CO2的原因是
(2)用碳酸氢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CO2,可选择发生装置C,其优点是 。
(3)你认为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要注意的是
①选择适当的反应,包括和;
②选择合适的;
③需所制得的气体;
④选择收集装置时,必须考虑气体的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可燃性 。
5、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O2、CO2的实验室制备和有关性质的研究 。
(1)用A制氧气时,若所用试剂是一种混合物,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将B装置产生的气体通入C装置中,C装置的现象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有 。
(3)制取并收集纯净干燥的CO2气体,D、E装置按导管字母连接的正确顺序是:b→()→()
→()→()→F装置 。
(4)D瓶中NaH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在水面上加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
6、某同学用下图装置制取、收集氢气,并试验氢气的性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A装置中的仪器有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胶塞和;
(2)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装置产生的气体包括,B装置用于除去杂质气体,应在其中装入溶液,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能否用碳酸氢钠溶液?为什么?
(4)C装置中的紫色石蕊溶液的作用是,当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 。还可将紫色石蕊溶液换成(写化学式)溶液,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
(5)图中装置(填字母)有明显错误,F装置中应装 。
(6)如果将A装置中的浓盐酸换成,则B和C装置是多余 。
(7)本实验设计试验了氢气的性和性,实验装置分别是和,现象分别是和 。
(8)实验前,为了安全起见,应先滴入浓盐酸,还是先加热氧化铜?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案案例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 。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性质──用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
二、重难点突破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 。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
(4)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
(2)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
(3)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
H2CO3═CO2↑+H2O
(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CO2+Ca(OH)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