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_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 。[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值 。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_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_钾溶液中加入少量_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_钾 。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
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
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
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电离出阴阳离子,体会大千世界阴阳共存,相互对立统一,彼此依赖的和谐美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电离平衡常数 。其中电离平衡常数在最新的教学大纲中已不再要求 。
教材从初中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以及高一电离等知识入手,重点说明强电解质在水中全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中部分电离,溶液中既有离子,又有分子 。同时,教材中配合图画,进一步说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转入到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讨论 。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和后面几节教学的基础,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
关于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难点,教材并没有具体介绍,而是采用讨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应用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这样安排是因学生已具备讨论该问题的基础,而且通过讨论,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
教法建议
关于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推荐阅读
- 高二化学选修一第三章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案案例
- 高二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高二化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 高二化学教案人教版 高二化学教案模板
- 高二第一学期化学教学计划新教材 高二第一学期化学个人教学计划
- 高二化学教研组教学案例设计
- 高二公开课化学教案设计模板
-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与开展
- 高二化学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设计
- 高二化学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
-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