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如 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 是非电解质 。它们导电的原因是:
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 直接电离出来的 。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 。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 。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
A.0.5mol/L的硫酸 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 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溶液B.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 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 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 D.0.5mol/L氨水
最新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教案范文3
第一节 原电池
一、探究目标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章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一章教案范文】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二、探究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
三、探究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
四、教学过程
【引入】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 。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我们这节课来一起复习一下有关原电池的相关内容 。
【板书】§4.1 原电池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讲:铜片、锌片、硫酸都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物质,利用这三种物质我们再现了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留给我们的历史闪光点!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现象又怎样?为什么?
3、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c (H+)如何变化?
4、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5、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讲:我们发现检流计指针偏转,说明产生了电流,这样的装置架起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桥梁,这就是生活中提供电能的所有电池的开山鼻祖----原电池 。
【板书】(1)原电池概念: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
问:在原电池装置中只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学生: Zn+2H+=Zn2++H2↑
讲:为什么会产生电流呢?
答: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但氧化剂和还原剂热运动相遇发生有效碰撞电子转移时,由于分子热运动无一定的方向,因此电子转移不会形成电流,而通常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激烈的时候还伴随有光、声等其他的形式的能量 。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 。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
(2)实质:将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 。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
问:那么这个过程是怎样实现的呢?我们来看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 。
(3)原理:(负氧正还)
问: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
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
问:导线上有电流产生,即有电子的定向移动,那么电子从锌流向铜,还是铜流向锌?
学生:锌流向铜
讲:当铜上有电子富集时,又是谁得到了电子?
学生:溶液中的氢离子
讲: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 。
推荐阅读
- 高二化学选修一第三章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案案例
- 高二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 高二化学上学期教案设计
- 高二化学教案人教版 高二化学教案模板
- 高二第一学期化学教学计划新教材 高二第一学期化学个人教学计划
- 高二化学教研组教学案例设计
- 高二公开课化学教案设计模板
-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计划与开展
- 高二化学备课组学期工作计划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设计
- 高二化学课堂理论课教学设计
- 高二化学备课组教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