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来历 巴赫十二平均律曲集( 五 )


巴赫有极多的钢琴复调作品 , 对于他的复调作品 , 有评论家是这样评论的:“没有研究过巴赫 , 就不能理解欧洲音乐;没有深入的研究过巴赫的复调作品 , 一个严谨的作曲家、钢琴家就不可能精通他的*** 。”“谁要是不研究巴赫 , 那么对他的音乐中蕴藏着的那种是以表达我们最深思想和情感的巨大可能性 , 是不可能理解透彻的 。”而对于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顶峰之作——《十二平均率钢琴曲集》则被认为是一部充分体现巴赫的音乐风格、音乐形象的大百科全书 , 是钢琴演奏者的必修课本 。在这部作品中 , 他的复调技巧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更高峰 , 直到今天 , 他也有理由成为更高典范 , 这部作品从艺术创造上证实了平均率理论的优越性 。他的赋格曲标志着调性功能思维的高度发展 , 整体曲集标志着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他所起的进步作用是不仅仅局限于钢琴音乐发展的范畴之内的 。
钢琴演奏技术的提高有赖于手指的灵活性与独立性 。而弹奏复调作品 , 则对这一点的要求更为必要 。如手指对各声部层次对比的控制力 , 旋律线条走向的把握 , 乐句起和收的处理 , 两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等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除了手指能力之外 , 演奏者要能清楚地听见自己弹奏的是什么 , 也就是作品进行中的各个声部在自己手下能否清晰的展示出来 。
对初次接触巴赫复调作品的人来说 , 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 如其中的第三首乐曲是一首小步舞曲 , 二个声部的进行 , 首先由右手进入 , 当进行到第二小节强拍上时 , 右手小指弹完G音抬手的同时 , 左手很自然地落到G音上弹奏另一个声部 , 形成声部的交替和模仿 , 并在第二小节上有一个强拍的节奏特点 , 这正是小步舞曲节奏流畅、平稳、活泼的风格体现 。一般人通过对初级巴赫作品的学习 , 可以初步领略到巴赫复调作品的内涵和一种全新的音乐感受 , 从而获得弹奏巴赫复调作品的初级技巧 。
二部创意曲的之一首是学习掌握各种连句、连音 , 要求手指触键平稳连贯 。之一句的主题在强拍位置上十六分休止符后进入 , 乐句如同呼吸一样 , 大拇指自然落下 , 弹奏出很连贯流畅的短句 。而每次在强拍上的收尾 , 要求自然并且弱一些 , 跳音不要弹的太短促 。左右手的句子如同两个人的对话 , 交替对应 , 极富表情 。通过对这样的旋律连句的学习 , 对掌握手臂的自然呼吸、乐句的自然答对 , 手指的独立弹奏来说都是有很好帮助的 。
二部创意曲的第四首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曲 , 两个声部同样重要 , 但在不同的乐句中所起的作用又有所区别 。曲中连奏要指尖触键平稳连贯 , 在弹奏左右手颤音时 , 要保证另一只手的主题旋律连贯平稳 。为使学生能够克服这一难点 , 除了加些颤音的练习外 , 还可以把颤音放慢节奏和旋律句子对位去练 , 这对获得好的节奏感和培养双手独立不倚的训练都大有好处 。
二部创意曲的第十四首是学习交替的连句 , 声部进行的规则统一 , 主题和副题的呼应以及分句法 。二部创意曲的第十五首是则是学习半音加颤音的小短句及双手交替弹奏连句、短句 , 要求手臂配合自如、触键清晰灵巧 。
巴赫的三部创意曲主要是双手弹奏三条旋律 , 声部的增多对弹奏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但是同时也为训练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力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 。巴赫三部创意曲的第二首是六八拍子的曲子 , 有极强的歌唱性 。主题句的重复音无论在那一个声部出现都要把前一个音弹的长一些 , 这样句子才能够连贯 。第二拍到第三拍 , 第五拍到第六拍是五度音程呈上升趋势 , 使音乐有一种舒展的感觉 , 三声部的出现在一些地方是以高音保留、低声部插入为形态的 , 如第五、第六小节的三声部就起到变化和填充的效果 。由于各乐曲的织体、结构成份的不同 , 在作曲家笔下对各个声部的处理以及力度和色彩方面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