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尽管如此 , 对于广告公司来说 , 品牌战略业务总营业额占比低 , 但适合名气 , 毛利率高 , 往往达到80%以上;虽然媒体采购业务总量占大头 , 但毛利并不高 。能达到20%就烧香了 。而且由于广告公司一方面面对的是有预算的客户父亲 , 另一方面面对的是有用户的媒体 , 所以在行业内的话语权相对较低 。很多时候 , 它必须自己前进 。这两年行业竞争激烈 , 广告主削减预算 , 让广告公司利润越来越薄 。
如前所述 , 广告公司夹在企业和媒体之间 , 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坦白说 , 你很难搞清楚一个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一般认为是整合积累的客户资源和媒体资源的能力 。
而这些资源 , 大部分时候是跟着人走的 。客户关系 , 相信大家都知道 。另外 , 创意/策略/创作能力其实是跟着人走的 , 几乎所有与内容创作/思考相关的能力都跟着人走 。这就导致了广告公司虽然是轻资产公司 , 但是核心人员的流失带来的经营风险是巨大的 。
总之 , 广告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壁垒导致了两个结果:
一方面 , 这个行业集中度比较低 , 不可能出现有人出来开创意烫店什么的赢者通吃的情况;
另一方面 , 这个行业的人累的要死 。公司没有竞争力 , 只能靠员工的脑力和体力 。当然 , 从好的方面来说 , 对于个人来说 , 自身能力的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 。
企业→广告公司→媒体→用户
其实越靠近用户端 , 你的议价能力越高 , 你的利润空间就越高 。现在很明显 , 在营销预算的划分上 , 媒体损失了一大块 , 广告公司损失了一小块 。
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 , 每一个用户接触都开始成为一个媒体 , 并显示出广告价值 , 这就是所谓的媒体碎片化 。媒体碎片化无疑增加了产业链相关方的信息不对称 , 于是会出现各种层级化、垂直化的媒体代理 , 媒体资源的价格会层层叠加 。
企业→广告公司→媒体代理→媒体→用户
但更麻烦的是 , 从那以后 , 出现了很多自媒体(KOL) , 自媒体变得更加分散 。毕竟微信说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品牌 。而自媒体的分散 , 不仅说明蛋糕又被摊薄了 , 而且小自媒体和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 , 很难赚钱 。用爱发电是绝对不可能的 , 于是MCN事件出现了 。
MCN的任务其实是再次解决自媒体/KOL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向企业推荐匹配的KOL , 另一方面帮助KOL商业化 , 通过自身的流量支持KOL的成长 。
企业→广告公司→媒体代理/MCN→媒体/自媒体/KOL→用户
所以 , 相反 , KOL中会出现明显的头部效应 。无论是在去中心化平台上 , 还是在中心化平台上 , KOL的头部效应都非常明显 。一个大头V对舆论的影响很大 。
前面说过 , 在营销费用蛋糕的划分上 , 越靠近用户的角色 , 得到的蛋糕越多 。最赚钱(或者说最赚钱)的肯定是用户平台 , 比如双微摇淘宝哔哩哔哩等等 , 其次是这些平台上的大V , 大V们有动力向营销产业链上游扩张 。很多MCN其实都是大V创办的公司 , 就算不是 , 大V也会在MCN占很多股份 , 否则MCN根本留不住大V的 。
总而言之 , 随着企业与用户之间链条的不断细分 , 营销费用这块蛋糕被瓜分完毕 。最糟糕的是传统广告公司的作用 。几年前 , 业内有一种说法 , KOL会颠覆广告公司 。虽然夸张的有点过分 , 但结论也是有逻辑依据的 。
最棒的是大v的作用 , 稀缺性催生高毛利 。比如近两年很火的李佳琪Viya , 就吃掉了大量的企业营销预算 。但是大V的崛起本质上是人和内容运营的结果 , 所以没有有效的孵化方法论 。大V的成功与个人性格特质密切相关 。在成为大V的道路上 , 竞争异常激烈 , 成功通常是偶然的 。
企业→广告公司→媒体代理/MCN→媒体/自媒体/KOL→平台/渠道→用户
前面主要是营销链的纵向分析 , 我们也可以进行横向分析 。比如广告公司之间有竞争 , 这些竞争PK的根本是给企业ROI 。ROI越高 , 越受企业青睐 。
推荐阅读
- 梦见云
- 空调显示E5怎么处理 空调显示e5是什么意思
- 梦见学跳舞
- 女人说开车慢点什么意思 女人说开车是什么意思
- 梦见被虐待
- 处境是什么意思 出警是什么意思
- 梦见岳父
- 什么是三白眼 上三白眼和下三白眼各是什么
- 梦见杀青蛙
- 梦见委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