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经典诗词及赏析( 七 )


纳兰性德担任侍卫期间 , 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 , 宠遇非常 。康熙二十一年早春 , 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 。途中 , 写下了这词 , 成就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

上阕写山水行程 。一路爬山涉水 , 鞍马劳顿 , 目的地只在榆关那边 。清寒的时节 , 苍凉的去处 , 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 , 望去好似繁星落地 , 璀璨异常 。如此壮丽之景 , 只从词人“夜深千帐灯”几字中 , 我们便可体会无二 。

下阕承接“夜深千帐灯” , 继续写“夜” , 过渡自然 。夜深了 , 诗人还是睡不着 , 风雪交加嘛 , 一更接一更 , 真是吵死个人 。写景毕竟为抒情 。词人身为侍卫之职 ,  一生多鞍马劳役 。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 , 帐外长久的风雪声 , 勾起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 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的思念 。

这首词还有一个重要特点 , 就是整齐的对称之美 。其一、上一阕 , 山水相迭 , 一程接一程 , 主要是写空间上的延续;下一阕 , 风雪交加 , 一更接一更 , 主要是写时间 上的延续 。其二、上一阕 , 强调“身” , 行程之中身好累 。“‘身’向榆关那畔行” , “身”在哪里呢?作者经过了崇山峻岭 , 大河小川 , 山海关外 , 经过了许许多 多的地方 , 总之 , 身在旅途 , 军营帐篷中 。这里面有多少的不得已呀!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 留下绵绵无尽的想象与回味的空间;下一阕 , 强调“心” , 难眠 之时心好苦 。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 , 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 , 做不安逸 。心好苦 , 是身好累的合理延续 。其三、上一阕 , 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 , 都重在写所 见 , 写视觉;下一阕 , 无论是风还是雪 , 都重在写所闻 , 写听觉 。“故园无此声” , 那有的是什么呢?当然是温馨 , 令人留恋的甜蜜和温馨 。其四、上一阕 , 从大处 着眼 , 铺写一路行程中的这一处 , 从白天到黑夜 , 这一处中的千万帐灯火 。重在写外 , 表现外在的时空印象;下一阕 , 从小处落笔 , 内敛到“我”这一帐 。重在写 内 , 展示这一帐内“我”的耳闻以及“我”的内心感受 。时空尽在“我”的“耳”中、“心”中 。

总的来说 , 上阕写面、写外 , 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 , 曲描心情 。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 , 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 。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 , 轻巧排 列 , 对应整齐 。信手拈来 , 不显雕琢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评价说“容若词自然真切” 。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 , 尽显非凡 。缠绵而不颓废 , 柔情之中露出男 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

《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 ,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 斜溜鬟心只凤翘 。
待将低唤 ,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 转过回阑叩玉钗 。

《减字木兰花》 , 一个温柔婉转的词牌 , 每句一短一长 , 回环往复 , 流连不歇 。词家多以这个词牌来写一些生活中的细碎柔情、温柔好梦 。容若却特别 , 以长于抒情的词牌来作写人的白描 , 笔端轻柔勾勒 , 竟是一副活生生的仕女图 , 娇羞宛然 , 冰雪轻盈 。

但这不是随便的一副图画 , 不是凭空而来的呓想 , 也不是诗人们常作的那样以美人香草寄托君子之情 。这是一副实实在在的*** , 画中的女子当时就真实地站在容若的面前 , 风容尽现 , 咫尺天涯 。

那是一张美丽的脸 , 也是一张熟悉的脸 , 熟悉得足足度过了两个年轻人的半生 , 熟悉得惊醒过容若多少辗转反侧的梦寐 。但是 , 仅仅是咫尺间隔 , 却只有“相逢不语” , 而这一相逢 , 更无情地成为他们的最后一见 。不知道此时此刻的容若若是预知这个结局 , 会不会不顾一切地冲开的人群 , 冲开禁忌 , 冲开漫无边际的风险与藩篱 , 冲上前去 , 仅仅和她说上一句话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