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高中一年级语文名师教案( 十 )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 。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 。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 。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
(板书:赤壁赋苏轼无台诗案死里逃生东坡居士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注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
壬rén戌xū属zhǔ客窈yǎo窕tiǎo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倚歌而和hè横槊shuò余音袅袅 niǎo
幽壑 hè扁舟piān嫠妇lí愀然qiǎo
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旌旗jīng酾shī酒
渔樵qiáo江渚zhǔ匏páo樽蜉fú蝣
无尽藏zàng狼籍jí枕藉jiè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 。友,以……为朋友 。名词意动用法 。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 。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
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 。生齐读 。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 。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 。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