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
第二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古今异义:
“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
固不如也 。”“固”,本来 。
通假字:
“具以事告”,“具”通“俱”.
“要项伯”,“要”,通“邀”
“毋内诸侯”,“内”通“纳”
“不敢倍德”,“倍”通“背”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
词类活用: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
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
三、布置预习
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
3.思考下列问题:①项羽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
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
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 。
推荐阅读
-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建议大全
- 苹果树看图写话一年级下册 看图写话一年级下册
- 小孩语文学习方法
- 2022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2022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 超实用高三语文学习方法必看技巧
- 长治沁县高中录取分数线2020 2022长治沁县第六中学录取分数线
- 2020年朔州中考各学校录取分数线 2022朔州市普通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
- 高考语文超实用的备考原则2021
- 2022重庆江津区高中风险区调整最新消息
- 关于动态调整江津区高中风险区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