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 。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 。
3、讨论表达,领悟景物
师:我们通过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体验了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天景象”的特点 。可见,对“清、静、悲凉”秋天的喜爱,正反映出他在“景物”蕴藏着另一种思想感情,请同学们讨论是什么的思想感情 。
生:从笔下描写的景物的特点看出他的一种淡淡的哀愁、忧郁 。
师:很好,这要结合他的生活背景:郁达夫是位典型的伤感文人,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 。成年后,又去了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更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造成他的文风有种伤感、灰冷的情调 。写此文时,北平正遭受日寇的践踏,作者怀着最后看一眼秀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旧地,就像一位母亲离开自己的孩子一样,那种悲凉、无奈的心情自然地反映到文中去了 。
感受:讨论表达的过程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它的内容也随着变化,学生的思维的活跃程度也在变化 。至此,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景物”,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 。
3、拓展延伸
师:其实,不仅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有特别的深味,名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这是为什么呢?请朗读文章倒数第三段 。
生:(读)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 。
感受:这是文章议论部分,作者告诉我们秋天为何会引起许多人的伤感,提升作品的主题 。
(三)布置作业
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要求感情真实,自然流畅,题目自拟 。
[反思与评价]
《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 。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 。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 。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象”,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 。
通过尝试,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和启示:
1、读,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的始终贯之的 。课文中选编的散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全班朗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还有读各别段落或者各别词句等,使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景物的特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入作者的深层思想感情作了辅垫 。北平的秋景都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散文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领悟深层的思想感情时,要求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去品味这些“景物”,从而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爱、向往之情,还有一种深深忧郁感 。
所以我认为教学生成的意义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本文的直接对话,只有使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人文合一的境地和效果,从而可以获得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产生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要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去仔细品味这“景物”,从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景物”中的“情”味 。
2、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忍痛割爱,不能面面俱到 。《故都的秋》一文,就是把握住“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就是如何通过“景象”转换到“意味”,教学证明,通过学生读、品、悟所取得的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分析要好 。
推荐阅读
-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建议大全
- 苹果树看图写话一年级下册 看图写话一年级下册
- 小孩语文学习方法
- 2022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2022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 超实用高三语文学习方法必看技巧
- 长治沁县高中录取分数线2020 2022长治沁县第六中学录取分数线
- 2020年朔州中考各学校录取分数线 2022朔州市普通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
- 高考语文超实用的备考原则2021
- 2022重庆江津区高中风险区调整最新消息
- 关于动态调整江津区高中风险区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