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经》中开创了比兴的手法,如: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
2.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
四、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
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后被丈夫虐待以至抛弃 。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五、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的另一样生活 。
3.预习下节课 。
高中一年级语文必修教案3
《故都的秋》
一、引言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中学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热情,一种人文精神,使人与人的心靠近一点,一个要饭子在雪地里死亡,某个角落的婴儿的眼泪,都不应该漠视……不能将他人的生与死拦在窗外,不能将一个人的孤苦当作笑话;第二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是培养学生欣赏语言的美的能力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另一任务是启发阅读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参与对作品的解释,因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多层次、多义的、模糊的,甚至是无法言传,并且常读常新 。”
钱教授的这一番话颇能反映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要教育学生变得更好,更善良,要学会爱,学会一种人文关怀,要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要通过品味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法上,要尽可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激发想象力,鼓励创造 。
二、背景
我任课的班级是文科班,相对理科班的学生来说,知识面较广,思维灵活,上课气氛活跃,他们最喜欢上的每周二的阅读课,在收上来的摘抄本上经常能看到一些精美的小短文,并赋有简短的点评,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力,所以,这为《故都的秋》教学作了必要的储备 。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文之前,先请同学生朗读以前学过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 居 秋 瞑 王维 登 高 杜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师:这两首诗歌题材相同,写得都是秋天的景色,但有什么不同呢?
推荐阅读
-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建议大全
- 苹果树看图写话一年级下册 看图写话一年级下册
- 小孩语文学习方法
- 2022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 2022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 超实用高三语文学习方法必看技巧
- 长治沁县高中录取分数线2020 2022长治沁县第六中学录取分数线
- 2020年朔州中考各学校录取分数线 2022朔州市普通高中中考录取分数线
- 高考语文超实用的备考原则2021
- 2022重庆江津区高中风险区调整最新消息
- 关于动态调整江津区高中风险区的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