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三 )


浣花溪记文言文翻译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象套连的圈儿、象开口的玉环、象带子、象圆规、象弯钩、水色象明镜、象碧玉、象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 。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 。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 。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 。
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 。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 。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 。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 。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 。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 。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 。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 。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 。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 。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 。碑文都没法读了 。
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 。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 。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 。出城时象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 。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 。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 。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楚人钟惺作记 。
浣花溪记文言文注释(1)浣花溪:浣花溪又称百花潭,在成都西部,唐朝大诗人杜甫曾卜居于此,并在溪畔建有草堂 。
(2)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市南,旧名长星桥 。传说三国时蜀国费祎(yī)出使吴国,诸葛亮在这里替他饯行说:“万里之行始于此 。”因此改称万里桥 。
(3)玦(jué):似环而有缺口的玉佩 。
(4)规:画圆形的工具 。这里指圆弧 。
(5)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颜色像镜子,像美丽的石头,像绿沉瓜 。鉴,镜子 。琅玕,美石,诗人多以青琅玕来比竹 。绿沈瓜,一种深绿色的瓜,史载梁武帝西苑食绿沉瓜 。
(6)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 。
(7)潆(yíng)回:水流回旋的样子 。
(8)委:江河下游 。
(9)草堂:杜甫寓居成都时,曾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草堂 。
(10)少陵:指杜甫,他在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浣花居,在浣花溪的住宅,就是草堂 。
(11)青羊宫:道观名,在今四川成都市西南浣花溪附近 。传说是老子与关尹喜相约会见的地方,明初蜀王朱椿重建 。
(12)苍然:幽深碧绿的样子 。
(13)平望如荠:平望过去,树木像荠菜一样 。平望,平视 。
(14)水木清华:水光树色清幽美丽 。
(15)神肤洞达:指清新舒爽 。
(16)流汇而桥者三:溪水所流经的桥有三座 。
(17)舁(yú)夫:抬轿子的人 。舁,抬 。
(18)灌县:今四川灌县 。
(19)江从灌口来:这是杜甫《野望固过常少仙》中的诗句 。江,指锦江 。锦江发源于郫县,流经成都城南,是岷江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羊膊岭,从灌县东南流经成都附近,纳锦江 。故上文说“通灌县” 。灌口,灌县古为灌口镇,西北有灌口山 。
(20)缚柴编竹:用柴竹做门墙 。
(21)武侯祠:诸葛亮祠,因其生前为武乡侯,故称 。
(22)水槛:临水的栏杆 。
(23)梵安寺:在今成都市南,本名浣花寺,宋改梵安寺,因与杜甫草堂相近,俗称草堂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