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常识古籍 百草常识( 二 )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一般用于瘿瘤、痰核、大便燥结等 。
如海藻、牡蛎消散瘿瘤,芒硝泻热通便等 。一般而言,气味相 同的药物,大多作用相近,也可因气味之偏而作用有主次之别;气味不同的 药物,作用不同;对于一药兼有数味,则常有多种治疗作用 。
所谓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按阴阳属性区分, 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
【百草常识古籍 百草常识】升降、浮沉也如同阴阳一样,也是相对的 。升即上 升提举,趋向于上,如体虚脱肛,就可以用黄芪来升提;治疗肺部疾患,可 利用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肺 。
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如大黄泻下通便 。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如麻黄发散风寒治疗感冒 。
沉,即向内收敛, 趋向于内 。由此可见,运用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治疗疾病 。

主要是通过纠正 体内的升降浮沉失衡而 。
踏百草,旧时一种禳灾习俗 。
传说踩踏百草露水,可以祛毒去热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江陵乐三》:“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 。”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 。”《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 。”
南北朝时的踏百草,唐代称斗草或斗百草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云:“唐中宗朝,安乐公主五日斗百草 。”
宋代扩展至平日随时可斗 。历代文人作品中对此多有描述 。
此俗起源无考,普遍认为与中医药学的产生有关 。远古先民艰苦求存,生活单调,睱余以斗虫、斗草、斗兽等为戏自娱,及至传说的“神 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学后,每年端午节群出郊外釆药,插艾门上,以解溽暑 毒疫,衍成定俗;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 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
唐白居易有《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 嬉嬉 。” 。
神农尝百草 。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 。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 。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 。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
扩展资料
神农主要成就:
1、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 。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
2、立市廛,首辟市场 。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
3、治麻为布,民着衣裳 。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农尝百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炎帝
斗百草,一种古代游戏 。
主要内容为竞釆花草,比赛多寡优劣,常于端午行之 。也称斗草,以花草名相对,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以答对精巧者为胜 。
原为端午习俗,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 。此习早在南北朝时已形成,后世由此衍生出不用实物,而以花草名相对 。
斗百草之戏之所以受欢迎,最初是因为古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必须釆集百草来解厄,以渡过难关 。到了六朝后期,斗百草逐渐成了一种游戏习俗 。
唐以来,斗百草逐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以后演变出专属妇女的斗花比赛 。上至宫廷贵妃,下至乡野村妇都热衷参与 。
有意思的是,民间男女往往借此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 。斗百草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