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质疑其实由来已久 。 哲学家休谟曾提出著名的“休谟问题” , 认为归纳推理并不能从经验材料中发现、概括出具有必然性的一般规律 。 罗素的表达则更为生动 , “一只每天被主人喂食的鸡 , 怎么也归纳不出有一天自己会被拧断脖子 。 ”

文章插图
【“Facebook从不宕机” , 来源@kyth】
只是 , 既然归纳法如此不可靠 , 为什么我们直到现在还未将其抛弃 , 反而日复一日继续使用?
答案很简单 , 因为在一定时空边界内 , 使用归纳法提炼信息总结规律 , 最为直接有效 。
比方说 , 我们的问题是“待上线的产品还有没有bug?”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 其实很难回答 , 因为符合真理标准的答案 , 是需要遍历测试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才能得到 。 而客观上 , 这几乎不可能做到 。
首先 , 你无法穷举产品所有使用场景 。 实际上 , 你甚至都无法穷举所有变量 。 其次 , 类似于产品在坦桑尼亚2G网络环境下是否可用 , 或者产品在亚马逊Fire phone(一款已经退市的手机)上是否兼容等非常规测试 , 现实中也很难覆盖 。
但即便是得不到绝对正确的结论 , 对我们的影响也有限 。 只要产品完成了标准的测试流程 , 覆盖了主要的功能、UI、兼容等方面的测试 , 我们就能够回答“待上线的产品还有没有bug”这个问题 , 并据此决定产品是否可以上线 。
也就是说 , 虽然最终我们通过尽可能多但并不完全的测试 , 归纳出一个真实性有所损失的结论 , 但这至少是一个暂时正确的结论 。
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 , 一方面 , 可以使用归纳法提炼信息总结规律 , 学会如何在付出最小成本的前提下 , 获取相对正确的知识 , 提高决策的效率 。 另一方面 , 产品经理始终要对通过归纳得出的结论抱有审慎怀疑的态度 , 因为归纳的正确永远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 。
就如同现在很多人迷信数据 , 但其实由数据归纳出的结论 , 并不一定正确 。 对待数据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依赖数据做决策 , 但不能只依赖数据做决策” 。
归纳法的“道”讲完了 , 下一节我们谈一谈具体的“术” 。
二、归纳法方法论
我一度对有人在互联网上推荐产品经理去看黑格尔的《逻辑学》的行为艺术感到迷惑 。 黑格尔的抽象和晦涩 , 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 类似于本段第一句这种难读的长句子 , 在黑格尔的作品中俯拾即是 , 连黑格尔自己都说“只有一个人真正理解我”(后面又补了一句 , “不 , 一个也没有”) 。
【黑格尔《逻辑学》 , 2001年出版至今 , 上卷标注读完的人数有500多个 , 下卷则不到300个】
黑格尔的《逻辑学》无疑是经典的哲学读本 , 但对于绝大多数想要提升逻辑思考能力的人来说 , 逻辑学相关的教材或科普读物 , 显然更为友好一些 。 这里其实涉及到一个“可沟通性”的问题 。 项飙曾在《把自己作为方法》中解释过“可沟通性”:
“可沟通性非常重要 , 哪怕是一个浅显的理论 , 但它一下子调动起对方的思想 , 把对方转变成一个新的主体 , 那这个理论就是革命性的 。 找到能引发共鸣的语言其实是很难的 , 不仅要对静态的结构 , 而且要对形势、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精确的把握 , 才能够讲得简单 , 勾起大家的共鸣 。 ”逻辑学试图解决的 , 其实就是“可沟通性”的问题 , 即通过逻辑学的方法 , 建立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 实现人类与知识的沟通 。
说回到归纳法 , 本小结试图建立的 , 也是归纳法与实际工作的“可沟通性” 。 从实践的角度看 , 可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
1. 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对一类对象进行穷尽考察 , 得出关于该类对象的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 从思维方向上 , 完全归纳法是从个别推出一般 , 属于归纳法的范畴;但从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来看 , 完全归纳法穷尽了结论所包含的各种前提 , 如果前提为真 , 则结论一定为真 , 在这一点上 , 完全归纳法又类似于演绎法 。 本文按惯例 , 还是将其归入归纳法的范畴 。
完全归纳法的逻辑表现形式为:
- 前提:S1是P , S2是P......Sn是P(其中 , S1 , S2......Sn是S类的全部对象 , P是属性) 。
- 结论:所有S都是P 。
推荐阅读
- 如何做的精准引流获客 引流获客是什么意思
- 百度上发布自己的广告的方法与步骤 如何在百度上发布自己的广告
- 公众号裂变系统如何传播 公众号裂变系统
- 怎样才能运营好小红书 小红书账号如何运营
- 羽绒服应该如何保养 羽绒服的收纳方法
- 面相颧骨高好不好?这种面相的人运势如何呢?
- 面相算命图解穷人面相
-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生命 命中婚姻美满面相 你就是一个幸福女人
- 5种网上挣钱的方法 网络创业如何赚钱
- 管理企业10大定律 如何管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