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三 )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a.城市建筑密度大 , 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 , 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 , 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 , 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职高一年级地理教案2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 , 只凭课本中的图片 , 学生难以理解吃透 ,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 , 也只能看得见 , 仍然摸不着 , 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 , 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 , 最后也是晕头转向 。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 , 制作三圈环流模型 。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 。在实验准备阶段 , 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 , 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 , 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 , 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 , 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 。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 , 其大小适中 , 并自带经纬网 , 学科性强 , 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
(2)硬纸条 。以打印纸为材料 , 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 , 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 , 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 。同时 , 在设计上 , 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 , 高空风成弧形 , 最后偏转了90° , 近地面风成直线形 。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 , 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
(3)透明胶布、剪刀等 。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 。在课堂上 ,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 合理分工 。2个同学负责剪纸 , 2个同学负责折叠 , 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 , 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 , 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 。材料准备齐后 , 小组同学群策群力 , 共同完成模型 。
第一步 , 赤道地区受热最多 , 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 , 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 , 空气堆积下沉 , 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
第二步 ,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 , 高空空气密度增大 , 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 , 高空空气密度减小 , 形成低气压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 , 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 ,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 , 在30°N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 。这样 , 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 。因此 , 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 形成高气压 。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 , 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 , 低纬环流形成 。
第三步 , 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 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 , 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 , 形成高气压 , 空气向南流出(北风) , 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 。于是在60°N附近 , 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 , 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
第四步 , 60°N附近空气上升后 , 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 , 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 ,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 , 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 , 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一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 。传统的教学以老师讲授为主 , 学生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 , 学习的兴趣不浓 , 效率不高 。而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 , 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 在小组中合作学习 , 动手制作 ,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 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