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周长多少公里,地球周长多少公里?( 四 )


50亿年后 , 太阳进化成为红巨星 , 地球表面此时已经不能形成复杂分子了 。模型预测太阳将膨胀至约当前半径的250倍 , 也就是大约1天文单位(1.5亿千米) , 地球的命运仍尚不明确 。成为红巨星时 , 太阳会失去30%的质量 。因此若不考虑潮汐力的影响 , 当太阳体积更大时 , 地球会移动到约距太阳1.7天文单位(2.5亿千米)远处 , 摆脱了落入膨胀太阳外层大气的命运;然而即使真是如此 , 太阳亮度峰值将是当前的5000倍 , 地球上剩余的生物也难逃被阳光摧毁的命运 。2008年进行的一个模拟显示 , 地球的轨道会因为潮汐效应的拖曳而衰减 , 使其落入已成为红巨星的太阳大气层而最终被蒸发掉 。
地球的结构:
1、形态 。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 。
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 , 赤道附近略有隆起 。从地心出发 , 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27英里) 。因此 , 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更高的珠穆朗玛峰 , 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 。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平均直径约为12,742千米(7,918英里) , 约等于(40,000 km)/π , 这个整数并非巧合 , 而是因为长度单位米的最初定义是经过法国巴黎的经线上赤道与北极点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 。在赤道某海平面处重力加速度的值ga=9.780m/s^2 , 在北极某海平面处的重力加速度的值gb=9.832m/s^2 , 全球通用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g=9.807m/s^2 , 地球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恒星日) , 即T=8.616×10^4s 。
由于局部地势有所起伏 , 地球与理想椭球体略有偏离 , 不过从行星尺度看 , 这些起伏和地球半径相比很小 , 更大偏离也只有0.17% , 位于海平面以下10,911米(35,797英尺)的马里亚纳海沟与海拔8,844米(29,016英尺)的珠穆朗玛峰只产生0.14%的偏离 。若把地球缩到台球大小 , 地球上像大型山脉和海沟那样的地方摸上去就像微小瑕疵一样 , 而其他大部分地区 , 包括北美大平原和深海平原摸上去则更加光滑 。地球总面积约为5.101亿平方千米 , 其中约29.2%(1.4894亿平方千米)是陆地 , 其余70.8%(3.61132亿平方千米)是水 。陆地主要在北半球 , 有五个大陆:欧亚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 , 另个还有很多岛屿 。大洋则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五个大洋及其附属海域 。海岸线共35.6万千米 。陆地上更低点:死海(-418米) , 全球更低点: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 全球更高点:珠穆朗玛峰(8848.86米)
2、化学组成 。地球的总质量约为5.97×1024 Kg , 约60万亿亿吨 。
构成地球的主要化学元素有铁(32.1%)、氧(30.1%)、硅 (15.1%)、镁(13.9%)、硫(2.9%)、镍(1.8%)、钙(1.5%)、铝(1.4%);剩下的1.2%是其他微量元素 , 例如钨、金、汞、氟、硼、氙等 。由于质量层化(质量较高者向中心集中)的缘故 , 据估算 , 构成地核的主要化学元素是铁(88.8%) , 其他构成地核的元素包括镍(5.8%)和硫(4.5%) , 以及质量合共少于1%的微量元素 。构成地幔的主要矿物质则包括辉石(化学式为(Mg,Fe,Ca,Na)(Mg,Fe,Al)(Si,Al)2O6)、橄榄石(化学式为(Mg,Fe)2SiO4)等 。
至于地壳的化学构成 , 氧是地壳内丰度更高的元素 , 占了46% 。地壳中的含氧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硅、 *** 钙、碳酸钙、氧化铝等 , 而地壳内含量更高的10种化合物、绝大部分构成地壳常见岩石的化合物均是含氧化合物 。有些岩石则是氟化物、硫化物和氯化物 , 但氟、硫和氯在任何地方岩层中的总含量通常远少于1% 。占地壳浅表90%以上体积的火成岩主要由二氧化硅及硅酸盐构成 。地球化学家法兰克·维格氏维尔·克拉克基于1,672个对各种岩石的分析进行计算 , 推论出99.22%的岩石是以下表列出的氧化物构成 , 亦有其他含量较少的成分 。
3、内部构造 。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 , 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 。
然而 , 地球的内核、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 , 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有的特征 。地球外层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壳 , 下面又有一层黏稠固体组成的地幔 。地幔和地壳之间的分界是莫霍不连续面 。地壳的厚度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 从海底的6千米到陆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 。地壳以及地幔较冷、较坚硬的上层合称为岩石圈 , 板块也是在这个区域形成的 。岩石圈以下是黏度较低的软流圈 , 岩石圈就在软流圈上方滑动 。地幔晶体结构的重大变化出现于地表以下410至660千米之间的位置 , 是分隔上地幔及下地幔的过渡区 。在地幔以下 , 是分隔地幔和地核的核幔边界(古登堡不连续面) , 再往下是黏度非常低的液态外地核 , 最里面是固态的内地核 。内地核旋转的角速度可能较地球其他部分要快一些 , 每年约领先0.1–0.5° 。内地核半径1220千米 , 约为地球半径的1/5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