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 三 )


同学们在训练中请一定按照答题格式多练习 。如 2018 年河南《父亲的长笛》中“母亲形象在文中的作用”一题是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方面来回答的,此类型的题就可以以此类推了 。
给大家编一个顺口溜记住答题的思维: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 。找出范围对应句,概括情节巧答题 。词句赏析不离篇,主旨情感不偏移 。不拘文体是哪种,写法要素要牢记 。平时练习要规范,掌握格式终获益 。
相比而言,在三种文体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文体鲜明,如果练得足够,比较好掌握 。大部分同学对小说的阅读理解“比较恐惧” 。其实,同学们只要备考方向正确,复习方法得当,完全可以从容应对,战而胜之 。建议大家今年备考时,可在小说阅读这个专题上多下些功夫 。
三、攻克古诗文阅读的堡垒,三隅在胸在前,方能一隅反之
首先心中要明确文言文阅读部分仍然会沿用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形式 。因为课内语段是《课标》推荐背诵的 16篇文言文中的篇章(段落)之一 。重要考点是实词解释、一词多义、句子翻译、课内文意理解、课内外比较阅读 。分值 10分左右 。课外选文特点主要是主题相似、内容相关或相反、作者相关 。复习重点实词解释以课下注释为主,课内文意理解题要注意化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的情况 。
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不能有三隅在胸,便不能以一隅反之,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触类旁通 。重温课文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的绝佳平台 。所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复习:
第一,要认真利用注释和文后练习,积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重在积累,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是文言文学习和阅读的“本” 。一般说来,积累 400 个以上的常用的文言实词,就能够比较从容地“阅读浅近的文言文”了,其中教育部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 150个文言实词是最常用的文言实词,我们初中生必须掌握 。从词义上看,中考考查的常用实词一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另一种是具有多义性的文言实词 。前一部分实词的掌握需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加以强化记忆,后一部分实词的掌握则需要结合语境方能确定其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文后的练习来积累这一部分的实词 。
第二,以课内文言课文为实例,总结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的规律 。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四种,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四大类七种情况 。这些内容虽然不直接考查,但是在阅读中考文言材料、翻译句子时都可能碰到 。如果不能够了解古代句子的一些特殊句式和用法,就有可能读不懂某些句子,或不能顺利地翻译文句 。课文重要文段和关键句子要翻译到位,牢记于心 。复习时,要重温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做到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译文明白通畅 。还应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关键是确切地表达原文的原意 。当遇到特殊句式或者词类活用时,就需要运用现代汉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意译 。切记不要臆测大意,误将大意当做译文 。
第三,深入研读课文类别,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首先我们要重视必要的文史知识的积累 。通观近年来的中考文言文材料,选文的文体多定位在人物传记,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间或有作者点评议论主语 。因此,复习时我们要重视史传性课文的研读,从中积累一些作家作品、史书体例、文化知识(古代官职、历法、礼俗)、历史典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备中考考试时能作有效的参考 。其次注意分类别进行复习,能够纲举目张 。比如,言志议论类,有《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鱼我所欲也》《爱莲说》《陋室铭》等,复习的时候多从作者志向、感情、观点、论证思路和方法等方面着手 。
第四,从考点方向入手,注意整体阅读与能力提升 。“文章”是个整体性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从近两年的中考试卷来看,文言文命题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即以整体理解为主,以考现代文的方式考查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因此,复习时,我们要注意对文章的整体阅读,总体把握,学会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能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能理清人物的主次关系,通过对事件的叙述和详略的安排中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等 。对文言的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自然,在具体的记叙描绘中,也会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在这方面就很突出 。只要有意识地从考点方向入手,课文一样可以提高我们的分析、理解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