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 四 )


文言文复习其实就是一个积累、巩固、迁移的过程,它不是以前学习过程的简单重复 。重视了课文的复习,虽然仅仅完成了漫漫征程的第一步,但却是决定性的一步,它使得后面的巩固,迁移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
四、积累与运用不可等闲视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积累与运用”的考查内容基本稳定,其中汉字的音形、句子排序或补句子、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运用是考试中不变的“老五样” 。字音、字形的考查多侧重于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同学们在备考时应以六册课本为主,认真梳理,归纳、总结,辅之以适当的拓展延伸,再配合精当的练习 。大家准备一个纠错本,将一些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分类整理,以备查漏补缺阶段的使用 。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除了两字词、四字成语(短语)外,常用的三字词语也要注意积累 。
今年河南省中考古诗文默写的考查范围,主要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 7—9年级应背诵的 50篇(段)优秀诗文 。题型主要是“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主题性默写”这几种 。古诗文的默写复习,可采用互背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在复习时可结合过去的笔记,用红笔、记号笔把易错的字形地方画下来、标出来,特别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长短句和诗句的标点 。默写时还要建立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上下文的联系,比如“燕”与“雁”的区别 。“燕”常和春天有关,而“雁”常和思乡、秋天等有关 。“背诵是基础,理解是核心,书写是关键” 。每篇不仅要烂熟于心,还要力争不写一个错别字 。
名著阅读复习,应以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进行专题复习,尤其注意《西游记》《水浒传》两部名著中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方面的备考 。除此以外,同学们还要关注句子的简明、连贯、得体,图文转化、新闻信息提炼等高频考点 。当然,同学们在复习时们还要留心“对联”“标语”和“口语交际”几个考点,它们都有可能在今年的中考中“轮回” 。
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一、命题规律
【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一)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 。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现人文精神、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实际和社会热点 。真正回归语文真味,有利于考核“思维”、“理解”、“表达”这三种核心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能帮助学生走出题海,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即选题结合近几年全国中考语文命题走向,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 。具体简要分析如下:
1、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
知识积累及运用题主要包括注音、写字、词语、语言运用、课外名著、古代诗词等内容 。语文能力的测评点主要是词语的理解运用、病句修改、语言运用、语言材料和漫画材料分析、古代诗词诵读默写、文学常识积累与名著阅读等 。总的来说,近年来全国各地试题的基础部分都能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设题,字词、修改病句、古诗文默写等基础题目,设计难度不大 。文言文的考查也紧扣课本内容出题,主要是考查实词、虚词及词法 。这些内容都来自课本,体现了回归课本、强化基础的命题思想,体现出注重基础、回归课本,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命题趋势 。
2、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注重个性阅读感受 。
现代文阅读部分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 。命题注重文本的理解,从内容概括到文章词句含义的分析,均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强调个性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 。从选择材料看,偏重课外读物,贴近生活;从考查重点看,侧重综合素质,鼓励创新;从材料内容看,注重人文因素,重视熏陶;从材料文体看,各体皆备,试题综合性强 。考查的内容范围广泛,从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看,涉及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非常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甚至有些地方的试卷,通过语文试题,综合考查学生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试题的综合性相当强 。从现代文阅读试题来看,紧密联系社会的焦点问题和考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体现积极的价值取向,较好地体现了学生通过阅读,“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的新课程要求,这也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需跳出“小课堂”,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才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