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之语文学习经验( 六 )


6、开放性 。主观题的比例将有所增加,开放性试题将有所增加,作文题“二选一”的可能性比较大 。命题材料将会以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学生的生活实际、周围的人和事,新科技、新思潮,环保、旅游、教育、文化,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为载体,考查学生以语文知识为主综合运用政治、天文、历史、地理、数理化、生物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明文阅读考查,仍将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作为主要内容,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等 。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 。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 。而文言文阅读试题则会更多地运用主观性试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记诵积累”和“理解”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只是用客观性试题作简单的结果呈现 。
7、地域性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有一显著共性,即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题型样式新颖,题材来源多元,充分融合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地域文化已成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考试中仍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预计今后中考语文试题仍将继续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选材具有地方色彩,可能将本土文化和风景名胜等继续引入试卷 。这些带有浓郁地域文化色彩的试题在题材上主要来源于历史人文、热点时事、环境保护、名胜景观、集会活动等 。
8、导向性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中考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中考命题必须坚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巩固中考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和开创新的局面;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的五大原则 。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中考考查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相一致,以大纲、教材为依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渗透思想、品德、情感、意志、态度、方法等评价因素的同时,试题将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考查 。如阅读与理解试题,将具有知识与能力并重,阅读与写作整合,课内与课外链接,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兼顾,语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等明显特征 。
题型上力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综合性 。如语言运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一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考查学生“立足文本、横向比较”的能力,深度解读文章的行文思路;二是通过“语言的理解”考查学生“研读文本、纵深挖掘”的能力 。以“能力立意”取代“知识立意”,已成为中考语文的命题原则和发展趋势 。再如结合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选取测试材料,关注时代热点,营造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应用已学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洋溢着充沛人文情怀的中考试题也将成为未来中考评价改革的方向之一 。
二、备考策略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试卷结构上、基本内容上,还是在难度设置上,总是兼顾常规教学突出体现双基,起点较低,尤其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运用.不出难题、偏题,内容适中,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之一,二者必须并重齐抓 。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积累,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贫弱 。因此,语文教学要落实字词基础,要重视对古诗文背诵、名著阅读和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积累,扎实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