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初中的物理教学反思案例( 三 )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 , 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 , 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 , 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 。又如 , “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 , 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 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
因此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 , 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 , 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
在强化训练中 , 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新课前 ,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 , 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 , 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 , 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 , 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 , 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 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

在教学过程中 , 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 , 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 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 , 从一开始 , 就查漏补缺 , 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 , 不让一个人掉队 。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 , 如果稍不注意 , 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 , 因此 , 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 , 从而提高阅读效果 , 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 。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 , 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 , 斜射到水面上 , 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 , 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 , 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 。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 , 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 。此外 , 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 , 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对一些抽象概念 , 在教学前 , 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 , 如在学习惯性之前 , 先布置一些
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 , 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 。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 , 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 , 鼓励学生敢于联想 ,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 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 , 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 , 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 发挥其创造性 。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 , 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 , 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 , 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 , 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 , L2 , 这两个灯泡串联 , 当电键K断开时 , L1 , L2均发光 , 但K闭合后 , L1不发光 , L2发光 。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 , 画出可能的电路图 。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 , 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 。学生只有敢于想象 , 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 , 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 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 , 觉得很好玩 , 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 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 , 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 , 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 把物理学活学透 。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 , 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 , 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 , 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