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卫生小常识( 五 )


浓度更高时 , 可引起恶心呕吐 , 咳嗽胸闷 , 气喘甚至肺水肿;达到30mg/m3时 , 会立即致人死亡 。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 , 引起鼻咽癌、结肠癌、脑瘤、月经紊乱、细胞核的基因突变 , DNA单链内交连和DNA与蛋白质交连及抑制DNA损伤的修复、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染色体异常、白血病 , 引起青少年记忆力和智力下降 。
在所有接触者中 , 儿童和孕妇对甲醛尤为敏感 , 危害也就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组曾对甲醛规定了它对嗅觉、眼睛刺激和呼吸道刺激潜在致癌力的阈值 , 并指出当甲醛的室内环境浓度超标10%时 , 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2、室内环境中苯的来源及危害有哪些? 室内环境中苯的来源主要是燃烧烟草的烟雾、溶剂、油漆、染色剂、图文传真机、电脑终端机和打印机、粘合剂、墙纸、地毯、合成纤维和清洁剂等 。工业上常把苯、甲苯、二甲苯统称为三苯 , 在这三种物质当中以苯的毒性最大 。
一般认为苯毒性的产生是通过代谢产物所致 , 也就是说苯须先通过代谢才能对生命体产生危害 。苯可以在肝脏和骨髓中进行代谢 , 而骨髓是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 , 故苯进人体内可在造血组织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谢产物 。
长期接触苯可引起骨髓与遗传损害 , 血象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 全血细胞减少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 甚至发生白血病 。曾经有人对低浓度苯接触工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 结果表明:外周血白细胞数虽在正常值范围之内 , 但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经常性苯接触工人淋巴细胞微核率分布高于非苯接触组 , 且制苯车间观察人群的淋巴细胞微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随作业环境苯浓度的增高 , 白细胞数有降低趋势 , 淋巴细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趋势 。
这些均证明低浓度苯对作业人群的健康有损害 , 尤其要注意对 。
一、饭前、便后要洗手:手是人体的“外交器官” , 人们的一切“外事活动” , 它都一马当先 , 比如从事各种劳动、到垃圾、刷痰盂、洗脚、穿鞋、搽大便等 , 都要用手来完成 。
因此 , 手就容易粘染上许多病原体微生物 。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 , 一只没有洗过的手 , 至少含有4万~40万个细菌 。
指甲缝里更是细菌藏身的好地方 , 一个指甲缝里可藏细菌38亿之多 。另外有人作过一个试验 , 急性痢疾病人用5~8层卫生纸 , 痢疾杆菌还能渗透到手上 , 痢疾杆菌在手上可存活3天 。
流感病毒可在潮湿温暖的手上存活7天 。因此 , 手是很脏的 。
而且外出旅游、参观学习、执行任务 , 手经常接触一些物品 , 都会把手弄脏 。特别是传染病患者和一些表面健康实际身体内带有病毒者 , 常常把致病微生物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上 , 当健康人的手接触后 , 致病微生物便来到你的手上 。
如果饭前便后不洗手 , 就可以把细菌带入口中 , 吃到肚里 ,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 , 病从口入” 。所以要养成勤剪指甲 , 饭前、便后、劳动后洗手的习惯 。
洗手可除掉粘附在手上的细菌和虫卵 , 用流水洗手 , 可洗去手上80%的细菌 , 如果用肥皂洗 , 再用流水冲洗 , 可洗去手上达99%的细菌 。洗手中应注意不能几人同用一盆水 , 以免交叉感染 , 互相传播疾病 , 时间应超过15秒 。
二、不随地吐痰、甩鼻涕:痰是呼吸道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 , 借咳嗽动作排出体外 。吐痰人人皆会 , 但不一定都具备良好的吐痰方式 。
有些人不注意保持环境 , 有痰随地吐 , 鼻涕甩一地 , 既影响卫生又有损个人形象 。有些所谓“爱卫生”的人 , 将痰吐在地上 , 用脚上穿的鞋一抹 , 以为看不见痰迹就算干净了 , 就不妨碍卫生和健康了 。
殊不知痰液中含有几百万个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 。特别是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 , 如肺结核、流感、流脑等病人痰液里的细菌和病毒更多 , 前期流行的“非典”更是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