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 四 )


1、翰林学士王洙于蠢简中所见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 , 明显是有人将王叔和《脉经》卷七、八、九又独立成书了;《金匮要略》只是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下两卷的章节稍作调整后 , 前面附上了从《难经》、《伤寒论》、《千金》、《外台》等中医学古医籍中摘录的文章片段 , 组成了“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另外 , 还从《千金》《外台》上选择了一些类似的经验方证 , 附于部分篇章之末 。
2、《脉经》卷八、九汇集的是魏以前 , 包括西汉经方家十一家中治疗杂病与妇人、小儿病的经验方证 , 以及医经家的一些相关的理论 。其实 ,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讲得很清楚:“今撰集岐伯以来 , 逮于华佗 , 经论要决 , 合为十卷 。百病根源 , 各以类例相从 , 声色证候 , 靡不该备” 。
因此 , 《金匮要略》根本不是张仲景的个人著作 , 而宋本《伤寒论》也远非张仲景的“论广《汤液》”了 , 林忆辈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所谓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与《金匮要略·序》中所谓的“《伤寒卒病论》十六卷” , 纯粹都是无稽之谈!
在中医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病有远近 , 证有中外”;但这是唐·王冰补入的内容 , 所以其写作的具体时间尚不能确定 。在宋本《伤寒论》中 , 虽然各篇的题目均为《辨XX病脉证并治》 , 但据高继冲本与孙思邈本《伤寒论》 , 再参考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与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可以确定:这是林亿、孙奇辈所为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 , 虽然也有“观其脉证 , 知犯何逆 , 随证治之”;但据《伤寒论》的条文与王叔和《脉经·序》中的“仲景明审 , 亦候形证”可知:张仲景在诊疗疾病时 , 注重的是“形证” , 并非“脉证”;另外 , 在《脉经·序》还有“声色证候”说 。在托名华佗的《中藏经·论五脏六腑寒热虚实死生顺逆之法》中 , 有“形证脉气”一说;在唐·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 , 有“证候”一说;在宋·陈无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 , 有“五科者 , 脉、病、证、治及其所因”;元·朱丹溪的门人在总结其临床经验时 , 将汇编而成书籍直接命名为《脉因证治》 。直到明清时 , 明·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 , 才提出了“辨证施治”;清·徐大椿的在《伤寒类方》中 , 也提出了“见症施治”;清·章虚谷在《医门棒喝·论景岳全书》中 , 才提出了“辨证论治”;但同时还有“辨别论治”、“辨证论方”、“论证立法”等 , 而且“辨证论治”在书中也仅出现了一次 。
另外 , 在明清的一些医书中 , 虽然已有人将“症”与“证”开始通用了 , 但“症”字在《康熙字典》中却并未收载;直到解放以后 , “症”与“症状”才同时出现在各种字典中了 。在解放以前 , “证”即证据 , 以一个有关联症状集合为表现形式 , 因此也称之为“证候”;所谓“证”、“证候”与“症” , 其实都是指“症状”;若将“证”字加以限定 , 就变为一组特定症状了 , 例如“药证”、“方证” 。在汉唐时 , 由于都是用经验方治疗疾病 , 所以其诊疗方法就是“辨方证”;从北宋开始 , 因为一些儒医开始用《内经》中的理论指导临床 , 因此就出现了先“论证立法” , 再自拟处方的治疗方法 。
1955年2月时 , 中医理论家、教育家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的《伟大的祖国医学的成就》中 , 又正式提出了“辨证论治”一说;两个月后 , 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 , 开篇就说“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知识 , 所以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匱要略》两书数十篇 , 无不冠以“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的题目 。但中医的证候绝不同于西医的症状 , 中医的证候完全是施治的用药的标准 , 而西医的症状不过是描写病人的异常状态 , 殊非诊断治疗的关键” 。在当年6月 , 任应秋先生的学生方药中在《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中说:“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上主要是划分症候和症状群的类型 , 然后再依据不同的症候类型结合机体个别的具体情况作各种治疗 , 这就是所谓的辨证论治” 。1957年 , 中医泰斗秦伯未先生在《江苏中医》上发表了《中医“辨证论治”概述》一文 , 也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一个诊疗规律 , 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 , 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伤寒论》和《金匱要略》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 , 《伤寒论》篇首的标题都作‘辨XX病脉证并治’ , 《金匱要略》也作‘辨XX病脉证并治’可以理解” 。从此“辨证论治”就像雨后春笋一样 ,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 , 得到全国中医界人士较为广泛的认同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