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项链教案 项链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八 )


②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 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 。
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 它与后面括号里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①她不象她丈夫预料的那样高兴 , 她懊恼(懊悔)地把请柬丢在桌上 , 咕哝着:“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②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感慨)极了 , 抓住她的双手 , 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 , 至多值五百法郎!……”
3.下面两句话里有词语“象”或“好象” , 试分别判断它们是不是比喻修辞手法的比喻词语 。
①这种车 , 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 , 它们好象自惭形秽 , 不出来 。
②她穿得象一个穷苦的女人 , 胳膊上挎着篮子 , 到水果店里 , 杂货店里 , 肉铺里 , 争价钱 , 受嘲骂 , 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
4.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
①肴 ②赁 ③券 ④誊 ⑤倾
答案:
一、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以及得知所失项链是假的这样一条线索而展开的 。
2.如果说后面的以项链为线索的故事是集中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点” , 则开始的一段文字是用叙述的语言从“面”上介绍了主人公 。这样就是点面结合 , 概括和具体相结合 , 也为后面的故事情节 , 主人公性格的刻画 , 作了必要铺垫 。
3.这样写深化了主题 。它把主人公本来不幸的 , 但总算熬过来了的生活推到一个更加不幸的境地 。而这一切不幸正是那个罪恶的社会造成的 。
4.这几种续写都不好 , 都有狗尾续貂之虞 。原来的结尾 , 给读者提供了想象和思考的余地 。它不但是一个深刻的悬念 , 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
5.②的理解更符合作者意图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过 , 高潮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故事情节 , 而且和人物、作者与读者在情绪、感情、兴趣、思想上的矛盾性有关 。人物情绪的高潮 , 不见得和事件的高潮同步 , 前者和后者的关系往往有所谓焦点的错位 。
二、
1.不是 。这句话只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当时社会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不稳定 , 而造成玛蒂尔德不幸遭遇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虚荣心 。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 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毒化 , 使得玛蒂尔德渴望向上爬 , 渴望过豪华奢侈的生活 。“只得”表达了她的不平、不满和无可奈何、不尽的哀怨 。
②“梦想”的多次出现 , 写尽了玛蒂尔德追求豪华生活的心理;而“没有”的三次出现 , 是现实生活对“梦想”的回答 。这里运用了对照的写法 。
③“沉迷” 。“陶醉”充分显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 。
④主人公这时的“英雄气概”表现了她诚实、讲信用的品德 , 不轻易地被厄运压倒 。
⑤经过十年的艰辛 , 玛蒂尔德没有对过去的追求感到羞耻 , 说明了她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导致她生活悲剧的真正原因 , 也说明了资产阶级思想对人的思想腐蚀的严重性 。
⑥这种“得意”是劳动换来的 , 是迎着厄运走过来的“得意” , 是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得意和自豪 , 艰难的生活改变了人的气质 。
3.玛蒂尔德对有钱的女友十分妒羡 , 每去看望她一次 , 回来便忍不住哭几天 , 后来就干脆不去看她了 , 这是她的虚荣心的表现 , 为了借首饰去找有钱的女友 , 也正是虚荣心的驱使 。十年后的主动打招呼 , 则表明了玛蒂尔德丢掉了虚荣心 , 劳动使得她变得实在了 。4.作者在作品前半部讽刺批判了玛蒂尔德性格中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一面 , 对主人公讲信誉 , 真实不欺 , 恪守小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还项链这一面 , 作者是倾注了同情的 。
三、
①“觉得”的宾语是:很不幸 , 好象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 。②“觉得”的宾语是: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①都包含有“不高兴、不顺心 , 后悔、恼恨”的意思 。“懊恼”侧重在“烦恼” , 而“懊悔”侧重在“后悔” 。这里用“懊恼”较妥 。②都指思想感情的激动与变化 。“感动”重在感情的共鸣、同情与敬佩;“感慨”重在有所感触而慨叹 , 一般后面紧跟着慨叹之语 。这里用“感动”为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