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孤苦的意思 伶仃孤苦( 二 )


在恩光深夜感性的呓语中 , 有一种声音特别强烈 , 有一种情感尤其浓郁 , 那便是他对爱人无与伦比的思念 , 那种炽热之情 , 力透纸背 , 至今读来 , 丝毫不亚于“五四”时期新文学家们“天狗”般的呐喊 。以宣统二年六月二十日的日记稿纸为例 , 可见其文字生情 , 情溢于言 , 言为心声 , 而声复直击人心的描绘 。

伶仃孤苦的意思  伶仃孤苦

文章插图
宣统元年六月二十日日记
满纸流情的宣统二年(1910)六月二十日日记云 , “访缘 , 戌初刻 , 诉委曲 。不见则念念不释读 , 见面又似有千言万语 , 一时难罄 。怀想若此 , 情何以堪?惟祷佛天默佑 , 早得相聚 , 望切感切 。展转不寐 , 月照窗纱 , 独对双灯 , 丑正太息识 。”这些灼热而纠结的文字 , 明明是热恋中人语 , 却确然无疑地出自大清国的官员 , 一位六十岁的老人之手 。他絮絮叨叨的这些文字 , 太像情窦初开的少年男女的恋人手记 。更令人惊奇的是 , 恩光不止一次在日记中如此描绘 。有时候 , 他简直是哭哭啼啼的林黛玉 。有那么一天 , 恩光在日记中写道:“想缘 , 度日如年 , 一日三秋 , 信不诬也 。精神支离 , 胸膈横塞 , 病矣 。疾痛在心 , 荆棘满目 , 孤孑凄楚 , 日坐愁城 , 精神渐消 , 心气日减 。有无穷之烦恼 , 无片时之欢忻 。饮食递少 , 困郁加多 。耳顺之年 , 尤须奔波 , 强颜酬世谋生 。知己蔚怀 , 隔阂咫尺 , 能不万分怀想乎?痴孽力疾识 。子正 。”(宣统二年六月二十日)在此之前 , 公事繁忙 , 债务催迫 , 家中则是冤孽不断 , 郁闷心疼的恩光在这天的日记里大大发抒郁结之情 。“缘”成了他的精神念想、情感寄托 , 茫茫苦海中的救命稻草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 此时恩光体会到了 。可惜情感虽获得疗救 , 精神稍感慰藉 , 子夜灯下反身细想 , 恩光却仍不能拖着愁痛的身心 ,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 , 去强颜应世以撑起支离的社会角色 。思绪至此 , 苦痛极矣 。穷极返本 , 恩光转念又回到温馨的情感港湾 , 再度想起他的“红颜知己” 。现实的困顿隔阂与情感的密切想念中间 , 隔着巨大鸿沟 , 更激发恩光无穷的思念 , 于是他自称“痴孽” , 痴的是情 , 孽的是如苦海般残酷的现实 。
五月二十日日记稿本 , 是恩光情感大爆发的写照 。这页日记稿本上 , 不仅有如上慨叹时乖运蹇的穷愁之叹 , 有思念未遂的万千哀怨 , 更有山盟海誓的祈愿 。这些日记正文外增添的文字 , 令这页稿纸成为恩光情感的真实写照 。在惯常的日记写作中 , 恩光在稿纸上留下诸多空白 , 而这页稿纸上栏线内的空白处 , 却填满许多紧凑的小字 。在栏线上方的空行中 , 写着这么一段话:“日日默颂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真经 , 阿弥陀佛 , 仰求垂怜保佑 , 早得相聚同处 , 终身不离 , 世世同生 , 如愿如愿 , 念念不忘 , 南无阿弥陀佛 。”这段文字并未注明日期 , 不过据其书写习惯 , 应当书于本日前后 。就其内容而言 , 可见恩光已无法忍受和恋人的长久分离 , 而将“在一起”的心愿诉诸菩萨保佑 。所谓“终身不离 , 世世同生 , 如愿如愿 , 念念不忘” , 以叠词祷语出之 , 余音袅袅 , 其情可感 。
同是这页稿纸的天头 , 文字甚多 , 都是六月十八日二鼓写下:
一水盈盈 , 重门深闭 , 玉人夜从何路来吾梦境也?计剪灯细语 , 当在近届黄花烂漫之际 。《翰海》孔愿之作 。六月十八日二鼓偶录 。
“习伏众神 , 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慈俭为宝 。”(《老子》、《梁退庵随笔》同时忆及  , 偶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