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20篇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反思10篇( 七 )


总之 , 我觉得 ,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最具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 , 只有从实际出发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收到实效 , 避免失误 。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反思9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 , 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 , 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 , 解题能力差 , 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 , 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 。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 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 ,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一、从具体到抽象 , 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 , 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 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 , 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 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 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 , 或让学生动手操作 , 获得感官的直接认识 。例如 , 在教学体积概念时 , 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 , 问学生谁大?紧接着 , 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 , 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 , 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 , 在这个基础上 ,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 , 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 , 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 , 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 , 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 , 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 , 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 , 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
二、创设求知情境 , 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 , “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 。“兴趣”是内在的动机 , 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 离开了这种动力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 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 , 注意力也不易集中 , 更说不上积极思维 , 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 , 在教学中 , 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努力创设求知情境 , 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 , 使必要的感性认识 , 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 。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 , 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 , 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精心设计练习 , 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习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 , 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 。学生通过练习 , 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 , 而且通过练习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 , 形成技能技巧 。因此 , 精心设计好练习题并及时评讲、纠错 ,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 , 我们在概念教学中 。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 , 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 , 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 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为学生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
小学数学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 ,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 , 掌握约分的方法 , 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 , 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
经过反思 , 《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 , 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 , 叫做约分 。从约分的概念看 , 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 , 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 , 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 , 只要数约小了 , 约分就结束了 , 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 。在此 , 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 , 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 , 这样统一要求 , 学生就清楚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