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尼根的守灵夜第二卷 芬尼根的守灵夜( 六 )


3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作品评价意大利学者艾柯在《混沌美学:詹姆斯·乔伊斯的中世纪》一书中 , 初步谈到了《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中世纪美学特征 , 认为“中世纪的旋律不被觉察地流淌于整部作品之中”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 , 乔伊斯不仅抛弃了传统小说的事件关系 , 甚至抛弃了至今少有作家敢于抛弃的人物之间的关系 。它在结构上更独特的地方在于 ,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姓名和身份同样不断变化 , 无法统一 。
著名乔学家哈里·列文指出 , 只要人们认识到《芬尼根的守灵夜》的手法“不再是一系列外壳 , 而正是意义的核心 。阅读乔伊斯的过程不再是一个穿过外壳找到他的意图的过程 , 而是那种面对任何优秀的诗歌需要做的” , 那么读者就不会迷失在寻找情节和含义的痛苦之中 , 从而真正理解《芬尼根的守灵夜》和它的价值 。
——戴从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将意识流技巧和梦境式的风格发挥到了极致的小说 。作品彻底背离了传统的小说情节和人物构造方式 , 语言也具有明显的含混和暧昧的风格 。文本显得有些晦涩 , 没有一定定力的人 , 没有一颗澄明之心的人 , 是难以卒读的 。
——新华网
《芬尼根的守灵夜》既不像大多数小说那样讲述一个故事 , 也不像乔伊斯自己的《尤利西斯》或者很多现代主义作品那样借助典故、象征和神话结构 , 给所讲述的事件加上历史的维度 。《芬尼根的守灵夜》本身就是人类历史、现实社会、时间空间、自然世界等同时且平行的一种存在 , 每句话都在同时讲述这些不同层面 。
对《芬尼根的守灵夜》这样一本书 , 就像本雅明说 , 就是纯语言的东西 , 不管英文也好 , 中文也好 , 还是乔伊斯创造新的语言来说 , 它是不断地接近更本真一种语言的一种过程 。
——袁筱一(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
《芬尼根的守灵夜》作为一部不可读的杰作的地位 , 其作用是使普通读者感到敬畏和自惭形秽 。
——美国学者玛格特·诺里斯(Margot Norris)
4芬尼根的守灵夜的作品鉴赏 《芬尼根的守灵夜》主题思想:在充满谜一样的语言和神圣而深奥的历史迷宫中 , 诠释圣典并揭示人类命运的奥秘 。
根据希腊神话 , 雅典每9年都要向克瑞忒进贡7个童男和7个童女 , 这些儿童被关进弥诺斯迷宫 , 不论他们怎样走 , 他们都会干渴而死或被迷宫中的牛怪弥诺陶勒斯吃掉 。乔伊斯把这则神话与《芬尼根的守灵夜》联系在一起 , 表明作品至少包含这样的几层意思 , 一是《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个与弥诺斯迷宫一样的迷宫;二是这个迷宫是乔伊斯用自己的规则独创的 , 在这场“用他自己的方式”玩的游戏中 , 乔伊斯不必再遵守别人的法则 , 也不必在意别人的承认乃至参与;三是就像弥诺斯迷宫中潜藏着孩子们的命运一样 , 《芬尼根的守灵夜》这个迷宫中也包含着人类命运的预言 , 其他人可以不解这个谜 , 命运却将像预言的那样发生 。从这个角度看 , 《芬尼根的守灵夜》既是乔伊斯自己创造的一个弥诺斯迷宫、一个伊甸园 , 也是一部关于人类命运的预言 。
事实上 , 在乔伊斯的心目中 , 《芬尼根的守灵夜》是一部与圣经和其他人类圣典不相上下的作品 , 一部读者必须怀着敬畏和自惭形秽来解读的“羊皮书”。《芬尼根的守灵夜》里谈到一封母鸡不断刨掘的信 , 这只母鸡“在钟声敲响12点的时候 , 寻遍整个曲曲折折的世界 , 寻找一张非常大的信纸” , 这句话如果根据乔伊斯制造双关的方式来读的话 , 也可以解为这只母鸡“在钟声敲响12点的时候 , 寻遍所有复杂多义的词语 , 寻找一张像上帝一样大的信纸” 。在《芬尼根的守灵夜》中 , 乔伊斯就曾直接把该作品称为信 。
在该文本中 , 乔伊斯还反复提到了爱尔兰6世纪或9世纪的圣书《盖尔书》 , 而《芬尼根的守灵夜》中那封母鸡刨掘的信在风格上则是对《盖尔书》的戏拟 。在历史上 , 《盖尔书》也曾像那封被母鸡刨掘的信一样被埋在地下 , 以保护它不受入侵的丹麦人的破坏 , 几个世纪后该圣书被挖掘出来 , 已经像信一样毁蚀得残破不堪 。在乔伊斯的心目中 , 信、《盖尔书》和《芬尼根的守灵夜》是同一个东西 , 如果说母鸡是在曲曲折折的世界中寻找那封信 , 读者就是在乔伊斯设置的“复杂多义的词语”的迷宫中寻找《守灵夜》的线索;如果说残破凌乱的《盖尔书》需要后代的人怀着崇敬和耐心来破解 , 《芬尼根的守灵夜》也要求它的读者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这部虽然是由一个当代作家所写的书 。

推荐阅读